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城市经济管理论文--房地产经济论文

超小套型住宅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插图索引第11-13页
附表索引第13-14页
第1章 绪论第14-27页
 1.1 研究背景第14-22页
  1.1.1 现实背景—小套型现象第14-17页
  1.1.2 理论背景第17-22页
 1.2 超小套型概念界定第22-24页
  1.2.1 概念界定第22页
  1.2.2 共同特征第22-23页
  1.2.3 主要类型第23页
  1.2.4 时空界定第23-24页
  1.2.5 概念表述第24页
 1.3 小套型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4-25页
 1.4 小套型研究点第25-26页
 1.5 本文构想第26-27页
第2章 从长沙两个超小套型项目谈起第27-36页
 2.1 两个超小套型项目简介第27页
 2.2 “城市经典”第27-31页
 2.3 “BOBO国际”第31-35页
 2.4 小结第35-36页
第3章 超小套型住宅的历史脉延第36-57页
 3.1 传统民居的小套型典型模式——福建圆楼第36-43页
  3.1.1 单元式圆楼的典型——龙见楼第38-40页
  3.1.2 福建土楼成因第40页
  3.1.3 私密性层次与空间序列第40页
  3.1.4 圆楼的优点第40-41页
  3.1.5 圆楼并非十全十美第41页
  3.1.6 世族聚居导致套型的功能简化第41-43页
 3.2 马赛公寓第43-46页
  3.2.1 马赛公寓具体特点第43-46页
 3.3 勒.柯布西耶的居住思考第46-51页
  3.3.1 勒.柯布西耶主要经历和思想第46-47页
  3.3.2 柯布的住宅人文思想第47-49页
  3.3.3 勒.柯布西耶的联合住宅思想第49-51页
 3.4 日本的老年公寓第51-55页
  3.4.1 日本的老年公寓发展阶段第51页
  3.4.3 选址与总平面第51-52页
  3.4.4 构成类型第52页
  3.4.5 户型与居住方式第52-53页
  3.4.6 管理员住宅第53-55页
  3.4.7 公共交往空间第55页
  3.4.8 启示与建议第55页
 3.5 结论第55-57页
第4章 超小套型住宅的总体特点第57-69页
 4.1 区位分布特点第57-60页
  4.1.1 长沙市超小套型分布调查第57-58页
  4.1.2 区位分布特点及其原因第58-60页
 4.2 小套型住宅的造型设计普遍呈现公建特点第60-62页
  4.2.1 建筑风格对住宅开发的影响第61页
  4.2.2 超小套型住宅的建筑风格特征第61-62页
 4.3 总平面布局特点第62-67页
  4.3.1 商住结合型第62-63页
  4.3.2 前店后住型第63-64页
  4.3.3 独立小户型第64页
  4.3.4 酒店型第64-65页
  4.3.5 改造型第65-66页
  4.3.6 边际利用型第66-67页
 4.4 空间组合形式第67页
 4.5 私密性层次第67-69页
第5章 超小套型居住模式和户型设计第69-83页
 5.1 标准住宅居住模式第69-71页
  5.1.1 关于家庭居住活动分析第69-70页
  5.1.2 关于住宅功能空间的组合关系第70-71页
 5.2 超小套型住宅的居住模式第71-72页
  5.2.1 简化内部功能第71页
  5.2.2 “生活间”的概念提出第71-72页
 5.3 超小套型住宅的户型设计第72-76页
  5.3.1 户型设计难点第72-74页
  5.3.2 超小型住宅的户型特点第74页
  5.3.3 几个超小户型的户型实例分析第74-76页
 5.4 户外小环境的公共系统支撑第76页
  5.4.1 家庭服务外化第76页
  5.4.2 环境系统的衔接第76页
  5.4.3 交通系统的私密性层次第76页
 5.5 超小套型的精细装修第76-79页
  5.5.1 超小套型住宅容易实行精装修制度第77页
  5.5.2 超小套型装修特点第77-79页
 5.6 解放后,我国居民居住模式改变过程第79-83页
第6章 小套型住宅流行的社会经济原因第83-98页
 6.1 房地产业大背景第83-86页
  6.1.1 房地产业的总体趋势第83-84页
  6.1.2 政府关于房地产业的指导思想第84-86页
 6.2 社会原因第86-94页
  6.2.1 社会与户型的关系第86-87页
  6.2.2 多元化住宅模式具有很大市场潜力第87页
  6.2.3 社会原因一:家庭规模向小型化方向发展第87-89页
  6.2.4 社会原因二:生活节奏与生活方式的改变第89-93页
  6.2.5 社会原因三:价值体系的多元化第93-94页
 6.3 经济原因第94-98页
  6.3.1 购买力要求低第94-95页
  6.3.2 单价要求高,前提是物有所值第95页
  6.3.3 现金流前景好第95页
  6.3.4 住宅与写字楼的模糊与交叉第95-96页
  6.3.5 住宅与公寓式酒店交叉第96页
  6.3.6 过渡产品与过度宣传第96-98页
第7章 结论:超小套型引发族群住宅思考第98-109页
 7.1 超小套型住宅的优点和不足第98页
 7.2 超小户型的理论延伸:族群住宅思考第98-99页
  7.2.1 超小户型现象引起对新的族群住宅市场的再认识第98-99页
  7.2.2 超小户型的购买人群具有浓郁的族群特点第99页
 7.3 新的族群聚居意识第99-102页
  7.3.1 族与群第99-100页
  7.3.2 族群认同感具有时代性和复杂性第100-101页
  7.3.3 新的族群和阶层第101-102页
 7.4 超小户型是边缘文化的边缘产品第102-103页
  7.4.1 中国文化边缘性第102-103页
  7.4.2 住宅设计理论的边缘性第103页
 7.5 超小套型住宅是过渡产品第103-104页
 7.6 建筑设计的社会学边缘第104-109页
  7.6.1 超小套型住宅到族群住宅理论路线第104-105页
  7.5.2 边缘性的对策和思考第105-109页
附录实例第109-115页
 附录一:南航长沙公司空姐公寓楼第109-111页
 附录二:长沙五一新干线造型方案设计第111-112页
 附录三:长沙圣展·独立公社方案设计第112-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18页
致谢第118-119页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深圳创元科技有限公司宽带电话的战略营销研究
下一篇:作为体言的名词性修饰语的副词--以《副词+の+体言》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