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论 | 第1-13页 |
·问题的缘起 | 第9-10页 |
·问题的界定 | 第10-11页 |
·研究对象 | 第10页 |
·人的现代化 | 第10页 |
·现代性与个人现代性 | 第10-11页 |
·思路与方法 | 第11-12页 |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调查研究方法 | 第12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12页 |
·研究的新意 | 第12-13页 |
·主题上的新意 | 第12页 |
·理论上的新意 | 第12页 |
·调查研究方法上的新意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关于人的现代化的研究述论 | 第13-18页 |
·理论视角 | 第13-14页 |
·“人的现代化”的提出 | 第13页 |
·“人的现代化”与“内源发展” | 第13-14页 |
·已有研究 | 第14-17页 |
·日本的国民性研究 | 第14页 |
·以A.英格尔斯为首的人的现代化大型跨国调查研究 | 第14-15页 |
·杨国枢与李亦园的现代人格研究 | 第15页 |
·叶南客等人对中国人观念现代性的研究 | 第15-16页 |
·周晓虹对流动农民现代性的研究 | 第16页 |
·郭正林、周大鸣关于外出务工对农民现代性的影响的研究 | 第16-17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17-18页 |
第三章 石村和欧村两村农民现代化实态研究 | 第18-29页 |
·石村和欧村简介 | 第18页 |
·石村简介 | 第18页 |
·欧村简介 | 第18页 |
·两村农民现代化一个总的描述:现代性分值 | 第18-21页 |
·测量量表的确定 | 第19页 |
·现代性分值的计分方法 | 第19-20页 |
·量表的信度 | 第20页 |
·两村被调查者的现代性分值 | 第20-21页 |
·两村农民现代化要目分析 | 第21-28页 |
·公共参与意识与法律意识 | 第21-22页 |
·对社会变革与新经验的取向 | 第22-23页 |
·对教育和职业的期望 | 第23-24页 |
·消费观念 | 第24页 |
·效能感 | 第24-25页 |
·对宗教习俗及家族观念的看法 | 第25-26页 |
·与大众传媒的接触及信息获取 | 第26页 |
·时间观及对计划的看法 | 第26-27页 |
·对妇女权利及节育的看法 | 第27-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第四章 湘西农民现代化机制探讨 | 第29-39页 |
·现代性渗入的两种新模式 | 第29-31页 |
·石村:内化与传递 | 第29-30页 |
·欧村:外界现代性因子的介入 | 第30-31页 |
·两村农民现代化的多因素综合分析 | 第31-36页 |
·各变量与现代性分值的显著性检验 | 第32-33页 |
·各因素与个人现代化的关系 | 第33-34页 |
·非选择性的论述 | 第34-35页 |
·蜕变的时刻 | 第35-36页 |
·两村农民现代化的机制 | 第36-37页 |
·两村农民现代化的制约因素 | 第37-39页 |
第五章 湘西农民现代化结果分析 | 第39-44页 |
·社会分化理论述论 | 第39-40页 |
·两村不同职业农民间的个人现代性差异 | 第40-41页 |
·社会匹配——个人现代性差异导致农民分化的途径(规则) | 第41-42页 |
·个人现代性差异——两村农民社会分化的内因 | 第42-4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 第44-46页 |
·总结 | 第44页 |
·对农村发展的另类思考 | 第44-45页 |
·本研究横向展开的必要性 | 第45页 |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45-46页 |
·数据的局限性 | 第45页 |
·方法的局限性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附录1 | 第49-53页 |
两村农民个人现代性测量问卷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