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论余华《兄弟》中的时空维度
致谢 | 第1-6页 |
内容提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导论 | 第10-19页 |
一、余华及其文学生涯 | 第10-11页 |
二、《兄弟》 | 第11-12页 |
三、《兄弟》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四、巴赫金“时空体”理论介绍 | 第14-19页 |
第一章 《兄弟》中“空间化”的时间 | 第19-35页 |
一、文革梦魇:“清醒的说梦者” | 第19-27页 |
1、倍受压抑的童年时光 | 第20-22页 |
2、愈演愈烈的麻木围观 | 第22-24页 |
3、支离破碎的历史挽歌 | 第24-27页 |
二、遗忘之熵:国民的集体逃逸 | 第27-35页 |
1、“非历史”与“历史”的两难权衡 | 第27-30页 |
2、“兽类遗忘”与“民族传统”的历史合谋 | 第30-35页 |
第二章 《兄弟》中“时间化”的空间 | 第35-51页 |
一、狂欢的刘镇:“社会仪式化”进程 | 第35-42页 |
1、私人空间:欲望的“洪水猛兽” | 第36-39页 |
2、公众空间:时代的“喧嚣与骚动” | 第39-42页 |
二、成长历程:“追忆逝水年华” | 第42-51页 |
1、两个家庭的命运 | 第43-47页 |
2、刘镇小人物们的变迁 | 第47-51页 |
第三章 《兄弟》的“时空交融”之叙事策略 | 第51-72页 |
一、超现实的“现实一种” | 第52-59页 |
1、《兄弟》中的“戏拟” | 第52-56页 |
2、《兄弟》是一次“重复” | 第56-59页 |
二、“中国式狂欢”中的《兄弟》叙事 | 第59-66页 |
三、音乐影响了《兄弟》的写作 | 第66-72页 |
结论 | 第72-74页 |
注释 | 第7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