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内容提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导论 | 第9-21页 |
一﹑本论文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2页 |
1、李渔生平以及著述 | 第9-12页 |
二﹑李渔研究现状总结评述 | 第12-19页 |
1﹑对《闲情偶寄》作为戏剧总体的理论体系的研究 | 第13-14页 |
2﹑对《闲情偶寄》的戏剧审美特性研究 | 第14页 |
3﹑对《闲情偶寄》戏曲结构理论的研究 | 第14-15页 |
4﹑结合现代影视发展对李渔《闲情偶寄》的若干理论进行的研究 | 第15-16页 |
5,李渔戏曲理论与国外戏剧理论的比较研究 | 第16-19页 |
三﹑研究方法及写作思路 | 第19-21页 |
第一章 比较诗学视域下的写实与写意 | 第21-31页 |
一﹑西方戏剧的写实性 | 第21-27页 |
1﹑真实的演员表演 | 第25-26页 |
2﹑真实的舞台设置 | 第26-27页 |
二﹑李渔戏曲的写意性 | 第27-31页 |
1﹑舞台时空处理的灵活性 | 第27-28页 |
2﹑表演形式的程式化 | 第28-29页 |
3﹑戏曲表演和设置的虚拟化 | 第29-31页 |
第二章 比较诗学视域下的动作对白与主曲宾白 | 第31-34页 |
一﹑以动作对白为主的西方戏剧 | 第31-32页 |
二﹑以主曲宾白为主的李渔戏曲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比较诗学视域下的“结构剧”与“音律剧” | 第34-37页 |
一﹑结构与“三一律” | 第34-35页 |
二﹑曲与“音律”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比较诗学视域下的事构模式与意构模式 | 第37-40页 |
一﹑西方戏剧事构模式 | 第37-38页 |
二﹑李渔戏曲的意构模式 | 第38-40页 |
结论 | 第40-45页 |
一﹑李渔戏曲理论在戏剧上的创意性 | 第40-41页 |
二﹑李渔戏曲理论独特的审美意蕴 | 第41-42页 |
三﹑李渔戏曲理论在世界戏剧发展史上的意义 | 第42-45页 |
注释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