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1 绪论 | 第10-27页 |
| 1.1 课题背景 | 第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0-25页 |
| 1.2.1 轧辊温度场和热凸度计算方法 | 第11-14页 |
| 1.2.2 轧辊温度场和热凸度的典型计算模型 | 第14-23页 |
| 1.2.3 轧制一卷到一卷带钢时轧辊的热凸度变化 | 第23-24页 |
| 1.2.4 轧辊热膨胀对带材凸度的影响 | 第24-25页 |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 2 轧辊热变形的理论基础 | 第27-34页 |
| 2.1 传热学的基本定律 | 第27-29页 |
| 2.1.1 傅立叶简化导热定律 | 第27-28页 |
| 2.1.2 对流传热的牛顿定律 | 第28-29页 |
| 2.2 能量守恒定律 | 第29页 |
| 2.3 轧辊温度场的差分解法 | 第29-33页 |
| 2.4 温度对称分布的无限长圆柱体的热膨胀 | 第33页 |
| 2.5 小结 | 第33-34页 |
| 3 轧辊温度场和热凸度数学模型 | 第34-69页 |
| 3.1 轧辊热凸度计算模块概述 | 第34-36页 |
| 3.1.1 轧辊热凸度计算模块的功能 | 第34页 |
| 3.1.2 轧辊热凸度模块与相关模块的关系 | 第34-35页 |
| 3.1.3 轧辊热凸度模块起动时间 | 第35-36页 |
| 3.2 轧辊热凸度定义式 | 第36-37页 |
| 3.3 轧辊温度分布计算 | 第37-62页 |
| 3.3.1 轧辊节点划分 | 第37-38页 |
| 3.3.2 轧辊的温度场 | 第38-40页 |
| 3.3.3 轴向相邻节点热传导率的计算 | 第40-41页 |
| 3.3.4 径向相邻节点热传导率的计算 | 第41-42页 |
| 3.3.5 节点热容量的计算 | 第42-43页 |
| 3.3.6 辊身表面节点与冷却水/空气间热传导率的计算 | 第43-56页 |
| 3.3.7 轧辊入热量的计算 | 第56-62页 |
| 3.4 轧辊热凸度计算 | 第62-64页 |
| 3.4.1 辊身表面节点膨胀量的计算 | 第62页 |
| 3.4.2 轧辊热凸度的计算 | 第62-64页 |
| 3.4.3 轧辊相对膨胀量的计算 | 第64页 |
| 3.5 轧辊热凸度离线模拟计算程序流程图 | 第64-68页 |
| 3.6 小结 | 第68-69页 |
| 4 轧辊热变形模拟计算与分析 | 第69-79页 |
| 4.1 基本参数 | 第69页 |
| 4.2 轧辊热变形随轧制时间的变化 | 第69-71页 |
| 4.3 同一时刻各机架轧辊表面膨胀量和热凸度 | 第71-72页 |
| 4.4 冷却水导热系数对轧辊热变形的影响 | 第72-73页 |
| 4.5 冷却水温度对轧辊热变形的影响 | 第73-74页 |
| 4.6 冷却水流量对轧辊热变形的影响 | 第74-75页 |
| 4.7 冷却水压力对轧辊热变形的影响 | 第75页 |
| 4.8 轧辊直径对轧辊热变形的影响 | 第75-77页 |
| 4.9 轧辊直径对轧辊入热量的影响 | 第77页 |
| 4.10 压下率对轧辊热变形的影响 | 第77-78页 |
| 4.11 小结 | 第78-79页 |
| 5 结论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