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壳菌科(Chaetomiaceae)分类及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页 |
| ·毛壳菌研究前景 | 第10-11页 |
| ·毛壳菌分类发展历史 | 第11-14页 |
| ·毛壳菌科的分类现状 | 第11-14页 |
| ·中国毛壳菌分类研究历史 | 第14页 |
| ·毛壳菌科各属的比较与区分 | 第14-15页 |
| ·毛壳菌研究简况 | 第15-19页 |
| ·形态学研究 | 第15页 |
| ·生理生化研究 | 第15-17页 |
| ·子囊果发育与形成研究 | 第17页 |
| ·有性时期与无性阶段的联系 | 第17-18页 |
| ·系统发育研究 | 第18-19页 |
| ·属的分类学现状 | 第19-30页 |
| ·毛壳菌属(Chaetomium) | 第19-20页 |
| ·毛喙壳属(Chaetomidium) | 第20-21页 |
| ·梭孢壳属(Thielavia) | 第21-22页 |
| ·Erythrocarpon | 第22页 |
| ·无毛毛壳属(Achaetomium) | 第22-23页 |
| ·棒囊壳属(Corynascus) | 第23页 |
| ·小棒孢囊壳属(Corynascella) | 第23-24页 |
| ·无孔梭孢壳属(Aporothielavia) | 第24页 |
| ·法氏壳属(Farrowia) | 第24-25页 |
| ·艾氏壳属(Emilmuelleria) | 第25-26页 |
| ·沙氏壳属(Subramaniula) | 第26-27页 |
| ·拟毛壳菌属(Chaetomiopsis) | 第27-28页 |
| ·星孢壳属(Stellatospora) | 第28页 |
| ·波氏壳属(Bommerella) | 第28-29页 |
| ·Setiferotheca | 第29页 |
| ·燃粪壳属(Guanomyces) | 第29-30页 |
| ·种级分类特征评价 | 第30-32页 |
| ·子囊孢子 | 第30-31页 |
| ·子囊果 | 第31页 |
| ·果壁细胞 | 第31页 |
| ·附属丝 | 第31-32页 |
| ·子囊 | 第32页 |
| ·其他分类依据 | 第32页 |
| ·论文设计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 第二章 毛壳菌菌种分离 | 第33-35页 |
| ·试验材料 | 第33页 |
| ·标本来源 | 第33页 |
| ·供试培养基 | 第33页 |
| ·主要仪器 | 第33页 |
| ·菌种分离方法的探索 | 第33-34页 |
| ·样品处理 | 第33-34页 |
| ·结果 | 第34-35页 |
| ·培养基筛选 | 第34页 |
| ·植物样品处理 | 第34页 |
| ·土壤样品中毛壳菌的分离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培养条件对毛壳菌生长的影响 | 第35-40页 |
| ·供试菌种 | 第35页 |
| ·试验方法 | 第35页 |
| ·温度对生长的影响 | 第35页 |
| ·不同营养对生长的影响 | 第35页 |
| ·纤维质对生长的影响 | 第35页 |
| ·试验结果 | 第35-40页 |
| ·不同温度对生长的影响 | 第35-37页 |
| ·不同培养基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 第37-38页 |
| ·纤维质对子囊果生长的影响 | 第38-40页 |
| 第四章 利用ITS序列对毛壳菌进行系统发育研究 | 第40-4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3页 |
| ·材料 | 第40-4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3-46页 |
| ·扩增DNA序列结果比较 | 第43-44页 |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44-46页 |
| 第五章 毛壳菌鉴定 | 第46-83页 |
| ·鉴定方法 | 第46页 |
| ·培养条件 | 第46页 |
| ·鉴定结果 | 第46-83页 |
| ·毛壳菌种检索表 | 第47-48页 |
| ·种的描述 | 第48-83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83-85页 |
| ·毛壳菌分类划分 | 第83页 |
| ·毛壳菌的分离 | 第83页 |
| ·培养条件对毛壳菌的影响 | 第83页 |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83-84页 |
| ·鉴定结果 | 第84-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92页 |
| 致谢 | 第92-93页 |
| 个人简介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