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水驱油田开发效果评价方法研究

摘要(中文)第1-4页
摘要(英文)第4-9页
1.绪论第9-15页
   ·问题的提出第9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3页
     ·水驱可采储量、采收率计算研究方面第9-11页
     ·天然水驱动态研究方面第11页
     ·注水量的确定与其合理性评价研究方面第11-13页
     ·在油藏开发效果综合评价研究方面第13页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第13-14页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第14-15页
2 天然水驱开采效果评价方法第15-37页
   ·天然能量驱油机理第15-18页
   ·边底水能量估算第18-22页
     ·快速褶积积分法计算水侵动态第18-20页
       ·水侵量的计算第18-19页
       ·供水区边界压力的求解第19-20页
     ·水体影响函数法(AIF法)计算水侵动态第20-22页
     ·水侵计算结果的检验第22页
   ·天然驱动能量分级第22-24页
   ·利用天然能量开采原油的采收率第24-26页
   ·应用分析第26-36页
     ·彩南油田主要地质特征及开发现状第26-29页
       ·油藏的主要地质特征第26-27页
       ·开发现状第27-29页
     ·三工河组油藏天然水驱开采效果评价第29-36页
       ·三工河组油藏的天然能量第29-33页
       ·三工河组油藏的天然能量分级第33页
       ·三工河组油藏天然水驱开采效果评价第33-36页
   ·小结第36-37页
3.人工注水开发效果评价方法第37-81页
   ·人工补充能量的必要性论证第37-43页
     ·利用天然能量开采状况第37-38页
     ·类比分析其它天然水驱油藏情况第38-43页
       ·类比分析胜利、大港、江汉油田和前苏联的天然水驱油藏特点第38-42页
       ·油藏采出程度与总压降关系第42-43页
   ·人工补充能量的方式第43-44页
   ·人工注水开发效果评价第44-55页
     ·水驱开发状况分析第44-49页
       ·水驱指数、存水率及“注入”水的采油补偿系数曲线分析第44-46页
       ·对人工注水量的评价第46-49页
     ·采收率计算第49-51页
       ·相渗曲线法第49-50页
       ·图版分析法第50-51页
     ·注水前后产能的变化第51-52页
       ·注水前后单井产量的变化第51页
       ·注水前后油井产能的变化第51-52页
     ·注水前后指标变化对比法第52-54页
     ·注水前后指标自然变化对比法第54-55页
   ·应用分析第55-80页
     ·彩南三工河组油藏人工注水的必要性第55-64页
       ·利用天然能量开采状况第55-60页
       ·类比分析其它天然水驱油藏情况第60-64页
     ·三工河组油藏人工补充能量的方式第64-66页
     ·三工河组油藏注水开发效果评价第66-75页
       ·水驱开发状况分析第66-74页
       ·三工河组油藏水驱采收率计算第74-75页
     ·注水前后产能的变化第75-78页
     ·注水前后指标变化对比法与指标自然变化对比法第78-80页
   ·小结第80-81页
4 现代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水驱开发效果第81-103页
   ·模糊综合评判原理第81-85页
   ·水驱开发效果评价指标内容第85-88页
     ·注水开发潜力评价第85-87页
     ·水驱开发效果的评价第87页
     ·人为控制因素的评价第87-88页
     ·改善水驱开发效果的评价第88页
   ·水驱开发指标评价基本步骤第88页
   ·水驱开发效果评价方法第88-95页
     ·单因素评价等级划分第88-89页
     ·注水开发效果评价第89-95页
       ·注水开发油藏的开发潜力分析第89-91页
         ·水驱开发效果分析第91-92页
       ·人为控制因素分析第92-93页
       ·改善油田水驱开发效果分析第93-95页
   ·应用分析第95-101页
     ·彩南三工河组油藏注水开发潜力评价第95-97页
       ·水驱难易程度评价第95-96页
       ·水驱均匀程度评价第96-97页
       ·最终采收率评价第97页
     ·水驱开发效果评价第97-100页
     ·人为控制因素的评价第100页
     ·改善油田水驱开发效果的评价第100-101页
   ·小结第101-103页
5 最优控制条件下的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第103-158页
   ·方法建立第103-139页
     ·油藏储层物性非均质性研究方法第103-106页
       ·指示随机函数(RF)模型第104-105页
       ·连续变量的模拟及实施步骤第105-106页
     ·储层地质模型建立第106-121页
       ·模拟变量分布特征参数的获取第106-107页
       ·砂层厚度的空间结构特征参数的提取第107-109页
       ·储层物性参数的空间结构特征第109-121页
     ·最优控制数值模拟模型及解法第121-139页
       ·普通黑油模型第121-124页
       ·自适应隐式方法第124-130页
       ·最优控制条件下的自适应隐式方法第130-139页
   ·应用分析第139-151页
     ·三工河组油藏储量拟合第140页
     ·油田开发生产历史拟合第140-145页
       ·区块开发指标历史拟合第140-145页
       ·单井生产历史拟合第145页
     ·三工河组油藏开发措施效果分析第145-151页
   ·三工河组油藏开发调整措施方向分析第151-158页
     ·彩10区块能量补充的可能性分析第151-154页
     ·彩参2能量补充情况及措施调整第154-155页
     ·彩9井区能量补充情况及措施方向第155-158页
6 结论及建议第158-161页
致谢第161-162页
参考文献第162-16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发表的论文第166-167页

论文共1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血红素氧合酶-1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结肠组织中的相关表达
下一篇:河北网通公司小灵通竞争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