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43页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进展 | 第13-38页 |
1.2.1 边坡静力稳定问题的研究及进展 | 第14-25页 |
1.2.2 边坡动力稳定问题的研究及进展 | 第25-38页 |
1.3 当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8-41页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41-43页 |
第2章 岩土体参数随机特征及地震对边坡稳定的影响 | 第43-62页 |
2.1 岩土体力学参数分布概型的拟合优度检验 | 第43-45页 |
2.1.1 概率纸检验法 | 第44页 |
2.1.2 X~2检验法 | 第44页 |
2.1.3 K-S检验法与A-D检验法 | 第44-45页 |
2.1.4 有限比较法 | 第45页 |
2.2 岩土体参数概率分布的多重拟合特性 | 第45-49页 |
2.3 参数分布概型对边坡可靠度指标的敏感性分析 | 第49-60页 |
2.3.1 边坡稳定计算常用参数的统计分布概型 | 第49-52页 |
2.3.2 参数不同分布概型对边坡稳定的敏感性分析 | 第52-60页 |
2.4 小结 | 第60-62页 |
第3章 边坡失稳的地质评价与非线性特征 | 第62-78页 |
3.1 我国滑坡分布的特点 | 第62-65页 |
3.2 影响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 第65-73页 |
3.2.1 影响边坡地震稳定性的内因 | 第65-70页 |
3.2.2 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外因 | 第70-72页 |
3.2.3 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内外因相互作用 | 第72-73页 |
3.3 地震力作用下边坡失稳的非线性特征 | 第73-75页 |
3.3.1 边坡失稳的启程 | 第74页 |
3.3.2 边坡演化的变形累积 | 第74-75页 |
3.4 边坡失稳的影响因素与非线性特征之间的关系 | 第75-76页 |
3.5 小结 | 第76-78页 |
第4章 边坡动力响应特征及加卸载响应模型的建立 | 第78-106页 |
4.1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78-81页 |
4.1.1 岩土材料介质的假定 | 第79页 |
4.1.2 计算模型边界条件的设定 | 第79-80页 |
4.1.3 地震加速度时程的输入 | 第80-81页 |
4.2 地震作用下边坡内部质点位移分布特征 | 第81-83页 |
4.3 边坡动力响应的一般规律 | 第83-88页 |
4.3.1 地震作用下边坡内部质点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83-85页 |
4.3.2 地震作用下边坡内部质点运动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85-86页 |
4.3.3 地震作用下边坡内部质点运动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86-88页 |
4.4 边坡加卸载响应模型的建立 | 第88-100页 |
4.4.1 研究地震作用下边坡加卸载响应模型的意义 | 第88-89页 |
4.4.2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的基本原理及研究进展 | 第89-92页 |
4.4.3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应用于边坡动力稳定研究的可行性 | 第92-96页 |
4.4.4 地震作用下边坡加卸载响应参数的选择 | 第96-97页 |
4.4.5 加卸载区段的确定与影响 | 第97-98页 |
4.4.6 边坡地震加卸载响应模型的建立 | 第98-100页 |
4.5 边坡地震加卸载响应特征研究 | 第100-103页 |
4.5.1 以位移为响应参数的边坡加卸载响应特征 | 第100-101页 |
4.5.2 以速度为响应参数的边坡加卸载响应特征 | 第101-102页 |
4.5.3 以加速度为响应参数的边坡加卸载响应特征 | 第102-103页 |
4.6 关于地震波动频率及相位差的讨论 | 第103-105页 |
4.7 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5章 节理岩质边坡加卸载响应特征与非线性稳定分析 | 第106-133页 |
5.1 离散元(DEM)的基本原理 | 第107-110页 |
5.2 计算模型的建立与计算参数的选择 | 第110-111页 |
5.3 节理岩质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结构体内位移分布规律 | 第111-114页 |
5.4 节理岩质边坡地震触发位移演化的非线性分岔特征 | 第114-132页 |
5.4.1 边坡演化的混沌序列与奇异吸引子 | 第116-117页 |
5.4.2 边坡演化的相空间维数与吸引子的判定 | 第117-118页 |
5.4.3 基于相空间重构理论的边坡位移演化鞍点的确定 | 第118-122页 |
5.4.4 边坡系统演化鞍点是系统固有属性的证明 | 第122-131页 |
5.4.5 加卸载响应度的提出 | 第131-132页 |
5.5 小结 | 第132-133页 |
第6章 马家岩水库右岸高边坡动力稳定分析 | 第133-163页 |
6.1 坝址区工程地质背景 | 第134-146页 |
6.1.1 地形地貌 | 第134-135页 |
6.1.2 地层岩性 | 第135-138页 |
6.1.3 地质构造与地震 | 第138-141页 |
6.1.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141-143页 |
6.1.5 不良物理地质现象 | 第143-144页 |
6.1.6 坝址区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 | 第144页 |
6.1.7 水库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 第144-146页 |
6.2 坝肩边坡岩体结构面统计 | 第146-150页 |
6.2.1 坝址区节理分布 | 第146-147页 |
6.2.2 坝址区节理分析 | 第147-150页 |
6.3 右岸坝肩边坡动力稳定分析 | 第150-160页 |
6.3.1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151-154页 |
6.3.2 岩体物理力学参数的选取 | 第154页 |
6.3.3 地震加速度时程的输入与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154-155页 |
6.3.4 临界加卸载响应比的计算 | 第155-158页 |
6.3.5 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 | 第158-160页 |
6.4 与有限单元法计算结果的对比 | 第160-162页 |
6.5 小结 | 第162-163页 |
第7章 结论及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 第163-166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63-164页 |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64页 |
7.3 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 第164-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74页 |
致谢 | 第174-17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