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1页 |
1 引言 | 第11-19页 |
1.1 纤维素酶来源、组成、结构与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2 纤维素酶的性质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展望 | 第17-19页 |
2 松墨天牛纤维素酶性质的研究 | 第19-2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1页 |
2.1.1 试验材料来源 | 第19页 |
2.1.2 试验设计 | 第19-21页 |
2.1.2.1 松墨天牛幼虫纤维素酶液制备 | 第20页 |
2.1.2.2 纤维素酶活性测定 | 第20页 |
2.1.2.3 纤维素酶性质测定 | 第20页 |
2.1.2.4 纤维素酶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 第20-21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1-25页 |
2.2.1 松墨天牛幼虫纤维素酶的组成和活性差异 | 第21页 |
2.2.2 温度对松墨天牛幼虫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 第21-22页 |
2.2.3 松墨天牛幼虫纤维素酶活性随溶液pH值的变化 | 第22页 |
2.2.4 松墨天牛幼虫纤维素酶的热稳定性 | 第22-24页 |
2.2.5 松墨天牛幼虫纤维素酶的酶解动力学性质 | 第24-25页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25-27页 |
3 金属离子对松墨天牛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离体条件) | 第27-3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3.1.1 松墨天牛(幼虫、成虫)收集 | 第27-28页 |
3.1.2 松墨天牛成虫纤维素酶液的制备 | 第28页 |
3.1.3 纤维素酶活性测定 | 第28页 |
3.1.4金属离子对松墨天牛纤维素酶的离体作用实验设计 | 第2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4页 |
3.2.1 金属离子种类对松墨天牛幼虫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 第28-30页 |
3.2.2 金属离子浓度梯度对松墨天牛幼虫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 第30-32页 |
3.2.3 金属离子对松墨天牛成虫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4 Cu~(2+)对松墨天牛成虫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34-36页 |
4 金属离子对松墨天牛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活体条件) | 第36-4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4.1.1 供试虫源 | 第36页 |
4.1.2 金属离子对松墨天牛成虫活体纤维素酶作用的测定 | 第36-37页 |
4.1.2.1 短期效应实验 | 第36-37页 |
4.1.2.2 长期效应实验 | 第37页 |
4.1.3 松墨天牛成虫纤维素酶液的制备和活性测定 | 第37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0页 |
4.2.1 金属离子对松墨天牛成虫纤维素酶活性的短期效应 | 第37-38页 |
4.2.1.1 金属离子种类对松墨天牛成虫纤维素酶活性的短期效应 | 第37-38页 |
4.2.1.2 活体条件下Cu~(2+)对松墨天牛成虫纤维素酶活性的短期效应 | 第38页 |
4.2.2 金属离子对松墨天牛成虫纤维素酶活性的长期效应 | 第38-40页 |
4.2.2.1 金属离子种类对松墨天牛成虫纤维素酶活性的长期效应 | 第39-40页 |
4.2.2.2 活体条件下,松墨天牛成虫纤维素酶活性受Cu~(2+)浓度梯度的影响 | 第40页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40-43页 |
5 取食特征对松墨天牛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 第43-48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5.1.1 虫源和试剂来源 | 第43页 |
5.1.2 实验设计 | 第43-44页 |
5.1.3 松墨天牛纤维素酶活性测定 | 第44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44-46页 |
5.2.1 禁食对松墨天牛幼虫体内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 第44-45页 |
5.2.2 禁食对松墨天牛成虫体内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 第45页 |
5.2.3 松墨天牛成虫取食时间对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 第45-46页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46-48页 |
6 松墨天牛幼虫纤维素酶的演替规律研究 | 第48-53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48-49页 |
6.1.1 材料来源 | 第48-49页 |
6.1.2 实验设计 | 第49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1页 |
6.2.1 松墨天牛幼虫消化道内具有完整的纤维素酶系 | 第49-50页 |
6.2.2 纤维素酶活性随松墨天牛幼虫生长发育的变化规律 | 第50-51页 |
6.2.3 五龄幼虫与越冬代的老熟幼虫体内纤维素酶活性比较 | 第51页 |
6.3 结论与讨论 | 第51-53页 |
7 松墨天牛野外产卵量的调查与分析 | 第53-57页 |
7.1 实验地选取与方法 | 第54页 |
7.1.1 实验地选取 | 第54页 |
7.1.2 调查方法与计算 | 第54页 |
7.2 结果与分析 | 第54-55页 |
7.3 结论与讨论 | 第55-57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57-62页 |
8.1 主要结果与结论 | 第57-59页 |
8.2 建议与展望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0页 |
附录 | 第70-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