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旅游带的形成机理分析
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1 绪论 | 第12-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论意义 | 第13页 |
·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研究思路 | 第14-16页 |
2 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16-25页 |
·增长极理论 | 第16-17页 |
·理论基础 | 第16页 |
·旅游增长极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点-轴”理论 | 第17-19页 |
·“点-轴”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点-轴”理论应用于旅游的研究 | 第18-19页 |
·区位论 | 第19-21页 |
·区位论理论基础 | 第20页 |
·旅游区位论的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交通经济带理论 | 第21-22页 |
·交通经济带理论基础 | 第21页 |
·交通经济带的相关研究 | 第21-22页 |
·交通与旅游的关联性研究 | 第22-25页 |
·国外研究 | 第22-23页 |
·国内研究 | 第23-24页 |
·总结评述 | 第24-25页 |
3 交通旅游带的理论分析 | 第25-34页 |
·交通旅游带的概念界定 | 第25-27页 |
·交通旅游带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 第25-26页 |
·交通旅游带的识别要点 | 第26-27页 |
·交通旅游带的基本性质 | 第27-28页 |
·交通旅游带是一个具有耗散结构的系统 | 第27页 |
·交通旅游带是成熟的社会经济有机体 | 第27-28页 |
·交通旅游带演化的可控性 | 第28页 |
·交通旅游带的类型及典型实例 | 第28-34页 |
·陆路型交通旅游带 | 第28-30页 |
·沿江(河)交通旅游带 | 第30页 |
·沿海交通旅游带 | 第30-31页 |
·复合型交通旅游带 | 第31-34页 |
4 交通旅游带的形成机理 | 第34-48页 |
·交通旅游带的形成发展要素 | 第34-38页 |
·交通基础设施 | 第34-35页 |
·旅游资源 | 第35-36页 |
·区位因素 | 第36-37页 |
·政府的政策导向 | 第37-38页 |
·交通旅游带的空间演化机理 | 第38-41页 |
·重要旅游节点的存在 | 第38-39页 |
·交通旅游带演化的集聚机制 | 第39-40页 |
·交通旅游带演化的扩散机制 | 第40-41页 |
·集聚和扩散的综合作用 | 第41页 |
·交通旅游带的空间演化过程 | 第41-42页 |
·交通旅游带与区域旅游一体化 | 第42-44页 |
·各类交通旅游带形成的形成机理 | 第44-48页 |
·沿海交通旅游带的形成机理 | 第44-45页 |
·沿江(河)交通旅游带的形成机理 | 第45-46页 |
·陆路型交通旅游带的形成机理 | 第46-48页 |
5 案例研究——以郑西交通旅游带为例 | 第48-58页 |
·郑西交通旅游带概述 | 第48-49页 |
·整体交通区位 | 第49-51页 |
·旅游资源基础 | 第51-53页 |
·郑西交通旅游带的时空演化过程 | 第53-58页 |
·古代与近代时期的旅游活动 | 第53-54页 |
·雏形期(建国初期-上世纪80年代初) | 第54-55页 |
·伸连接期(上世纪80年代初-2010年) | 第55-56页 |
·发展壮大期(2010年至今) | 第56-58页 |
6、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8-59页 |
·不足及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