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前言 | 第1-15页 |
| ·遗传标记的发展概况 | 第7-9页 |
| ·形态标记 | 第7页 |
| ·细胞标记 | 第7-8页 |
| ·生化标记 | 第8页 |
| ·DNA分子标记 | 第8-9页 |
| ·RFLP、AFLP和SSR标记技术概述 | 第9-10页 |
| ·RFLP | 第9页 |
| ·AFLP | 第9页 |
| ·SSR | 第9-10页 |
| ·RAPD综述 | 第10-14页 |
| ·RAPD的原理 | 第10-11页 |
| ·RAPD的特点 | 第11-12页 |
| ·RAPD分子标记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12-13页 |
| ·RAPD在我国水稻遗传育种中的应用情况 | 第13-14页 |
| ·关于水稻DNA的提取及RAPD反应条件的研究 | 第13页 |
| ·RAPD标记在检验水稻品种纯度中的应用 | 第13页 |
| ·RAPD标记在水稻遗传多样性中的应用 | 第13-14页 |
| ·RAPD标记在水稻基因定位和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中的应用 | 第14页 |
| ·RAPD分子标记在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应用 | 第14页 |
| ·RAPD分子标记在水稻中的辅助育种 | 第14页 |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 2 试验材料 | 第15-17页 |
| ·供试材料 | 第15页 |
| ·试剂及其来源 | 第15页 |
| ·主要仪器 | 第15-17页 |
| 3 试验方法 | 第17-27页 |
| ·RAPD技术 | 第17-27页 |
|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 第17页 |
| ·水稻基因组DNA的提取(CTAB法) | 第17-19页 |
| ·DNA样品浓度和纯度的检测 | 第19页 |
| ·紫外吸收法检测 | 第19页 |
|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第19页 |
| ·RAPD实验条件的确定与优化 | 第19-26页 |
| ·RAPD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 第19-25页 |
| ·PCR反应体系 | 第20-22页 |
| ·PCR反应程序 | 第22-24页 |
| ·电泳条件 | 第24-25页 |
| ·EB染色 | 第25页 |
| ·RAPD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25-26页 |
| ·RAPD分析的基本程序 | 第26-27页 |
| ·配备PCR反应体系 | 第26页 |
| ·PCR扩增 | 第26页 |
| ·PCR反应程序 | 第26-27页 |
| ·PCR产物的检测 | 第27页 |
| ·RAPD数据处理 | 第27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7-39页 |
| ·RAPD分析 | 第27-39页 |
| ·总DNA纯度检测及DNA模板的制备 | 第27-30页 |
| ·RAPD反应体系优化结果 | 第30-33页 |
| ·模板DNA浓度 | 第30页 |
| ·Mg~(2+)浓度 | 第30-31页 |
| ·dNTPs浓度 | 第31页 |
| ·引物浓度 | 第31-32页 |
| ·Taq聚合酶 | 第32-33页 |
| ·RAPD图谱分析 | 第33-36页 |
| ·遗传距离及聚类分析 | 第36-39页 |
| ·Nei&Li法的遗传相似系数分析 | 第38页 |
| ·聚类分析 | 第38-39页 |
| 5 结论与讨论 | 第39-43页 |
| ·关于水稻材料总DNA的提取及模板的制备 | 第39-40页 |
| ·关于RAPD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40-41页 |
| ·关于引物的筛选 | 第41页 |
| ·关于RAPD数据的统计方法 | 第41-42页 |
| ·关于不同材料间遗传关系分析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