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引言 | 第1-12页 |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2-23页 |
| ·材料 | 第12-15页 |
| ·供试菌株 | 第12页 |
| ·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 | 第12页 |
| ·供试培养基 | 第12页 |
| ·试验所需仪器、试剂和缓冲液 | 第12-15页 |
| ·方法 | 第15-23页 |
| ·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 | 第15页 |
| ·玉米大斑病菌DNA的提取 | 第15-16页 |
| ·DNA的质量和浓度测定 | 第16页 |
| ·玉米大斑病菌AFLP分析 | 第16-21页 |
| ·玉米大斑病菌酯酶同工酶电泳分析 | 第21-23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3-34页 |
| ·适合玉米大斑病菌的AFLP技术体系的建立 | 第23-28页 |
| ·模板DNA的纯度与用量 | 第23-24页 |
| ·酶切时间 | 第24页 |
| ·连接时间 | 第24页 |
| ·预扩增 | 第24-25页 |
| ·选择性扩增体系及银染结果 | 第25-28页 |
| ·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 | 第28-30页 |
| ·AFLP分子多态性分析 | 第30-32页 |
| ·玉米大斑病菌酯酶同工酶多态性电泳分析 | 第32-34页 |
| 4 讨论 | 第34-39页 |
| ·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理小种分化 | 第34页 |
| ·AFLP体系的优化 | 第34-36页 |
| ·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4-35页 |
| ·限制性内切酶的选择 | 第35页 |
| ·酶切、连接及Taq DNA聚合酶的使用 | 第35-36页 |
| ·PCR产物分析和银染检测 | 第36页 |
| ·酯酶同工酶电泳分析 | 第36-37页 |
| ·生理小种分化与AFLP分子遗传多态性、酯酶同工酶多态性之间的关系 | 第37-38页 |
| ·玉米大斑病菌有性世代的研究前景与展望 | 第38-39页 |
| 5 结论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7页 |
| 附录 | 第47-51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1-52页 |
| 作者简历 | 第52-60页 |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