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农药防治(化学防治)论文--各种农药论文--杀虫剂论文

海洋微生物050101菌株的杀虫活性筛选及其基因重组研究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49页
 1 生物源杀虫剂研究进展第13-29页
   ·微生物杀虫剂第13-20页
   ·植物源杀虫剂第20-26页
   ·动物源杀虫剂第26-27页
   ·生物农药的发展前景第27-29页
 2 海洋药物研究进展第29-49页
   ·海洋药物的发展与现状第30-32页
   ·海洋天然产物的结构类型及生物活性第32-39页
   ·海洋生物源杀虫活性物质研究现状第39-44页
   ·农用海洋生物杀虫物质的筛选利用研究第44-47页
   ·结论与展望第47-49页
第二章 海洋微生物杀虫活性筛选研究第49-5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9-52页
   ·试剂与仪器第49-50页
   ·供测海洋微生物及试虫第50页
   ·海洋微生物的分离第50-51页
   ·海洋微生物的发酵培养第51-52页
   ·筛选第5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2-56页
   ·采样和菌种分离第52-53页
   ·不同筛选模型效果第53-54页
   ·复筛第54-56页
 3 讨论第56-58页
第三章 海洋杀虫细菌050101生物学特性研究第58-6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8-61页
   ·材料第58-59页
   ·生长曲线测定第59页
   ·常用抗生素对050101生长的影响第59-60页
   ·产毒途径第60页
   ·050101遗传稳定性第60-61页
   ·050101发酵浓缩液对几种试虫的活性测定第6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1-65页
   ·菌种鉴定第61-62页
   ·生长曲线测定结果第62页
   ·常用抗生素对JAAS01生长的影响第62-63页
   ·产毒途径第63页
   ·遗传稳定性第63-64页
   ·050101发酵浓缩液对几种试虫的生物测定结果第64-65页
   ·050101发酵液对棉铃虫的作用症状第65页
 3 讨论第65-67页
第四章 海洋杀虫细菌050101发酵条件初步优化第67-7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7-70页
   ·培养基第68页
   ·种子液制备第68页
   ·生物活性测定第68页
   ·单因子试验第68-69页
   ·正交试验第69-7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0-76页
   ·发酵时间与杀虫活性的关系第70-71页
   ·050101生长耐盐性试验第71页
   ·050101耐盐性与杀虫活性的关系第71-72页
   ·碳源与杀虫活性的关系第72-63页
   ·氮源与杀虫活性的关系第63-74页
   ·正交试验结果第74-76页
 3 讨论第76-77页
第五章 海洋杀虫细菌050101诱变选育研究第77-8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7-79页
   ·菌种、培养基与试剂第77-78页
   ·诱变选育方法第78-79页
   ·菌种的筛选第79页
   ·050101D遗传稳定性试验第7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9-85页
   ·DES对050101的诱变作用第79-82页
   ·不同剂量~(60)Co-γ射线对050101诱变结果第82-83页
   ·两种诱变方式下的诱变效果第83-84页
   ·050101D生物活性测定结果第84页
   ·050101D遗传稳定性试验第84-85页
 3 讨论第85-86页
第六章 海洋细菌050101D杀虫毒素基本性质研究第86-9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6-89页
   ·材料第86-87页
   ·毒素原液基本性质的研究第87-88页
   ·生物活性测定第88-89页
   ·毒素紫外特征吸收光谱第89页
   ·发酵液总蛋白含量测定第8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9-94页
   ·毒素的基本性质第89-90页
   ·pH值对毒素原液毒性的影响第90-91页
   ·毒素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第91-92页
   ·杀虫毒素最佳硫酸铵饱和度的确定第92页
   ·杀虫毒素分子量范围的确定第92-93页
   ·毒素紫外特征吸收光谱测定第93页
   ·发酵液总蛋白含量测定第93-94页
 3 讨论第94-96页
第七章 海洋细菌050101杀虫毒素初步分离纯化第96-10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96-99页
   ·材料第96-97页
   ·试验方法第97-9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99-101页
   ·HW-50柱层析第99-100页
   ·HPLC反向色谱柱第100-101页
   ·FPLC凝胶色谱柱第101页
 3 讨论第101-103页
第八章 枯草芽孢杆菌表达盒Pxyl-Cry1Ac的构建第103-11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03-110页
   ·菌株与质粒第104页
   ·常用缓冲液与溶液第104-106页
   ·培养基第106页
   ·酶、PCR引物与试剂盒第106页
   ·遗传转化与基因重组第106-108页
   ·重迭PCR第108-109页
   ·重组子的筛选第109页
   ·工程菌株SDS-PAGE分析第109-110页
   ·工程菌株杀虫生物活性检测第11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10-114页
   ·重迭PCR构建Pxyl-cry1Ac表达盒第110-111页
   ·载体pCry1Ac315的构建流程图第111-112页
   ·重组表达质粒pCry1Ac315的酶切鉴定第112-113页
   ·工程菌株杀虫蛋白SDS-PAGE分析第113页
   ·工程菌株室内杀虫活性测定第113-114页
 3 讨论第114-116页
第九章 全文总结第116-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26页
致谢第126-127页
作者简介第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反叛到皈依--论北村的创作历程
下一篇: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有性杂交后代的生理分化和遗传多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