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无为观在现代包装中的运用
| 致谢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序 | 第8-11页 |
| 1 无为包装观的概述 | 第11-19页 |
| ·无为观的缘起:道家哲学的精髓 | 第11-12页 |
| ·无为观现代意义的延伸:无为包装观 | 第12-15页 |
| ·无为观的现实意义 | 第12页 |
| ·设计中的无为观 | 第12-14页 |
| ·无为包装观 | 第14-15页 |
| ·无为包装观的狭义与广义之分 | 第15页 |
| ·无为包装观提出的意义 | 第15-19页 |
| ·无为包装观研究的背景 | 第15-16页 |
| ·国内外包装的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 ·提出无为包装观的必要性 | 第17-19页 |
| 2 再看包装——以无为包装观的重新审视 | 第19-29页 |
| ·无为包装:道法自然 | 第19页 |
| ·无为观下的包装 | 第19-22页 |
| ·自然界的包装 | 第19-20页 |
| ·自然材料的包装 | 第20-21页 |
| ·顺应事物本质的包装 | 第21-22页 |
| ·无为包装的特征:“和” | 第22-27页 |
| ·“无为”与“和”的思想 | 第22-23页 |
| ·无为包装的依顺品牌性 | 第23-24页 |
| ·无为包装的绿色环保性 | 第24-25页 |
| ·无为包装的美的和谐性 | 第25-26页 |
| ·无为包装的结构合理性 | 第26-27页 |
| ·无为包装的评定法则:“和” | 第27-29页 |
| 3 深入包装——无为包装观核心理论剖析 | 第29-38页 |
| ·无为包装的核心三要素 | 第29-32页 |
| ·被包装物:核心价值之所在 | 第29-30页 |
| ·包装:附加价值与桥梁 | 第30-31页 |
| ·消费者:商品价值的实现者 | 第31-32页 |
| ·无为包装三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 | 第32-37页 |
| ·从辩证角度论包装之“有为”与“无为” | 第32-33页 |
| ·从无为包装核心要素看现代包装设计思潮 | 第33-37页 |
| ·简约包装 | 第33-34页 |
| ·过度包装 | 第34-36页 |
| ·其他包装 | 第36-37页 |
| ·无为包装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和而不同 | 第37-38页 |
| 4 重树包装——无为包装观方法论的运用 | 第38-46页 |
| ·无为包装观之方法论 | 第38-43页 |
| ·各得其所的大秩序:包装整体化设计 | 第38-39页 |
| ·产品属性特质与包装形式的协调之道 | 第39-43页 |
| ·包装图形顺应产品的属性特质 | 第39-41页 |
| ·包装形态顺应产品的属性特质 | 第41-42页 |
| ·包装色彩顺应产品的属性特质 | 第42-43页 |
| ·包装材料顺应产品的属性特质 | 第43页 |
| ·包装设计的流程 | 第43-46页 |
| ·前期调研及研究产品属性特质 | 第44页 |
| ·产品属性特质分析及包装方案定位 | 第44-45页 |
| ·根据方案定位展开设计 | 第45-46页 |
| 5 结语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