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车辆四参数换挡单片机控制系统研究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7页 |
| ·课题的提出 | 第6-7页 |
| ·汽车自动变速技术 | 第7-13页 |
| ·汽车自动变速器的分类 | 第7-8页 |
| ·汽车自动变速器的特点 | 第8-9页 |
| ·汽车自动变速器的发展状况 | 第9-11页 |
| ·我国汽车自动变速器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 ·汽车自动变速技术的发展状况 | 第12-13页 |
| ·工程车辆自动变速技术 | 第13-15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 ·关键技术 | 第14-15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工程车辆传动系统 | 第17-24页 |
| ·工程车辆传动系统简介 | 第17-18页 |
| ·机械传动与液力机械传动的区别 | 第17页 |
| ·工程车辆变速器的分类 | 第17-18页 |
| ·液力机械传动系统 | 第18-22页 |
| ·液力机械传动系统的基本构成 | 第18-19页 |
| ·液力机械传动的特点 | 第19-20页 |
| ·液力变矩器的特性 | 第20-21页 |
| ·提高液力机械传动系统效率的几种方法 | 第21页 |
| ·发动机与液力变矩器的匹配 | 第21-22页 |
| ·工程车辆自动变速系统组成 | 第22-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换挡规律的研究 | 第24-37页 |
| ·工程车辆自动换挡原理 | 第24-27页 |
| ·汽车换挡规律的发展及其种类 | 第27-29页 |
| ·自动换挡对车辆性能的影响 | 第27页 |
| ·汽车自动换挡规律概述 | 第27-29页 |
| ·工程车辆换挡规律的智能控制方法 | 第29-31页 |
| ·模糊控制 | 第30-31页 |
| ·神经网络 | 第31页 |
| ·模糊神经网络 | 第31页 |
| ·工程车辆四参数换挡规律研究 | 第31-36页 |
| ·工程车辆三参数换挡规律 | 第31-32页 |
| ·工程车辆四参数换挡规律的提出 | 第32页 |
| ·工程车辆四参数换挡规律的推导 | 第32-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自动变速系统仿真 | 第37-48页 |
| ·自动变速系统仿真的目的和意义 | 第37-38页 |
| ·仿真系统的组成 | 第38页 |
| ·工程车辆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38-39页 |
| ·建模假设 | 第38页 |
| ·动力学模型 | 第38-39页 |
|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9-44页 |
| ·发动机的数学模型 | 第39-41页 |
| ·工作泵数学模型 | 第41页 |
| ·液力变矩器的数学模型 | 第41页 |
| ·工程车辆工作阻力模型 | 第41-44页 |
| ·地面阻力 | 第42页 |
| ·作业阻力 | 第42-44页 |
| ·作用在变速器输出轴上的负载力矩 | 第44页 |
| ·控制模型 | 第44-45页 |
| ·控制系统仿真 | 第45-46页 |
| ·仿真使用的软件 | 第45页 |
| ·仿真条件的设置 | 第45-46页 |
| ·仿真的结果 | 第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 第五章 单片机控制系统开发 | 第48-60页 |
| ·ECU 介绍 | 第48-52页 |
| ·硬件电路的设计 | 第52-54页 |
| ·软件设计 | 第54-57页 |
| ·开发工具 | 第54-55页 |
| ·与用户交互设计 | 第55-57页 |
| ·抗干扰设计 | 第57-59页 |
| ·电源、地线、传输干扰及其采取的措施 | 第58页 |
| ·硬件抗干扰措施 | 第58-59页 |
| ·软件抗干扰设计 | 第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60-61页 |
| 附图:控制系统电路图 | 第61-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8-69页 |
| 致 谢 | 第69-70页 |
| 摘 要 | 第70-72页 |
| ABSTRACT | 第7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