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3页 |
研究阅读能力要素、结构层次的意义 | 第7-8页 |
关于阅读能力要素、结构层次已有的研究成果 | 第8-13页 |
第一章 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其形成的原因 | 第13-26页 |
第一节 阅读教学的现状 | 第13-15页 |
1、对语文课不感兴趣、对读书没有兴趣 | 第13页 |
2、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缺乏阅读的计划性 | 第13-14页 |
4、没有能够掌握系统的阅读方法 | 第14页 |
5、阅读的动机过于功利 | 第14-15页 |
6、缺乏选择读物的能力 | 第15页 |
第二节 阅读教学现状主要成因 | 第15-26页 |
1、目标的问题 | 第15-18页 |
2、教材的问题 | 第18-21页 |
3、教师的问题 | 第21-23页 |
4、考试的问题 | 第23-26页 |
第二章 探寻科学客观的阅读能力结构体系 | 第26-38页 |
第一节 阅读能力的构成要素 | 第26-35页 |
1、知识因素 | 第26-27页 |
2、阅读的智力(思维)因素 | 第27-30页 |
3、阅读的方法与策略因素 | 第30-33页 |
4、阅读的非智力因素 | 第33-35页 |
第二节 各学段阅读能力的结构层次 | 第35-38页 |
1、小学阶段的侧重点是阅读的知识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 第35-36页 |
2、初中阶段的侧重点是学习和运用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 | 第36-37页 |
3、高中阶段的侧重点是培养阅读的专业性和创造性 | 第37-38页 |
第三章 阅读能力的培养 | 第38-48页 |
第一节 依靠阅读科学技术,制订立体多维的课程标准 | 第38-39页 |
第二节 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师知识结构 | 第39-40页 |
第三节 教材编写要科学,制订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 | 第40-41页 |
第四节 教法要创新,科学安排各学段的教学重点 | 第41-45页 |
1、把握阅读能力各要素的特点,设计丰富的阅读课型 | 第41-42页 |
2、开发多种教学资源,激发阅读兴趣 | 第42-43页 |
3、研究各学段阅读心理,阅读方法分重点突破 | 第43-44页 |
4、注重对教材的科学设计,提高阅读的智力水平 | 第44-45页 |
第五节 注重考试的正确导向,建立全面的评价体制 | 第45-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资料 | 第49-51页 |
后记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