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5页 |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前言 | 第7-11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7-9页 |
(一) 理论背景 | 第7-8页 |
(二) 实践背景 | 第8-9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9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9页 |
四、 概念厘定 | 第9-10页 |
五、 创新之处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理论探寻--高等教育个人价值显现的中介载体 | 第11-22页 |
第一节 高等教育个人价值及其实现的途径 | 第11-15页 |
一、 高等教育个人价值 | 第11-14页 |
(一) 价值的概念 | 第11-12页 |
(二) 教育价值的概念与分类 | 第12-13页 |
(三) 高等教育个人价值概念的厘定 | 第13-14页 |
二、 高等教育个人价值实现的途径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大学生建构个人发展模式概念及其合理性 | 第15-20页 |
一、 大学生个人发展模式概念的界定 | 第15-19页 |
(一) 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研究 | 第15-16页 |
(二) 模式与模式建构 | 第16-17页 |
(三) 大学生个人发展模式 | 第17-19页 |
二、 大学生个人发展模式的合理性 | 第19-20页 |
(一) 从现代哲学的角度看其合理性 | 第19页 |
(二)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其合理性 | 第19页 |
(三) 从模式论的角度看其合理性 | 第19-20页 |
第三节 高等教育与大学生个人发展模式 | 第20-22页 |
一、 高等教育在大学生建构个人发展模式中的地位 | 第20-21页 |
二、 高等教育在大学生建构个人发展模式中的作用 | 第21-22页 |
第二部分 个案研究--高等教育个人价值的显现机制 | 第22-32页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第22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三、 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 第22页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第22-32页 |
一、 价值取向对于高等教育个人价值显现的先导作用 | 第22-24页 |
(一) 为了现在还是为了将来? | 第23-24页 |
(二) 为了名利还是为了意义? | 第24页 |
二、 资源整合对于高等教育个人价值的内化与外显 | 第24-28页 |
(一) 对显性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价值的显现 | 第25-26页 |
(二) 对隐性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价值的显现 | 第26-28页 |
三、 行为规范对于高等教育个人价值显现的影响 | 第28-30页 |
(一) 资源整合中制度规范的作用 | 第29页 |
(二) 资源整合中道德规范的作用 | 第29-30页 |
四、 高等教育资源的可取性对于价值显现的制约 | 第30-31页 |
五、 研究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部分 现实反思--当前高等教育个人价值显现的特点及问题 | 第32-44页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第32-33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32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32页 |
三、 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 第32-33页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第33-42页 |
一、 大学生对于高等教育个人价值的认同状况分斫 | 第33页 |
二、 大学生对于高等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价值显现状况分析 | 第33-40页 |
(一) 对显性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价值显现状况 | 第34-35页 |
(二) 对隐性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价值显现状况 | 第35-38页 |
(三) 再从职业选择看高等教育个人价值的显现状况 | 第38-40页 |
三、 高等教育自身因素对其个人价值显现的制约状况 | 第40-41页 |
四、 研究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节 现实反思 | 第42-44页 |
一、 为高等教育工具性个人价值正名 | 第42-43页 |
(一) 为了生存我们必须追求工具性个人价值 | 第42页 |
(二) 对高等教育工具性个人价值的重视不等于张扬 | 第42-43页 |
(三) 为了高等教育“完满”价值的实现而关注学生就业 | 第43页 |
二、 谁来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 | 第43-44页 |
(一) 师生交往中教师角色的单调与冷漠 | 第43-44页 |
(二) 制度规范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 第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第45页 |
附录二: 关于大学生个人发展方式的调查问卷 | 第45-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后记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