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8页 |
1 中国地方鸡品种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 第13-21页 |
·形态学研究 | 第13-14页 |
·细胞学研究 | 第14-15页 |
·生物化学研究 | 第15-17页 |
·分子遗传学研究 | 第17-21页 |
2 微卫星DNA结构、特性及应用 | 第21-36页 |
·微卫星DNA的结构及遗传特点 | 第21-24页 |
·微卫星DNA的多态性及其形成机理 | 第24-25页 |
·微卫星DNA的功能 | 第25-27页 |
·微卫星DNA在畜禽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27-36页 |
3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36-38页 |
第二章 利用微卫星技术分析中国部分地方鸡品种遗传多样性 | 第38-73页 |
1 前言 | 第38-39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39-43页 |
·试验材料 | 第39-40页 |
·试验方法 | 第40页 |
·统计方法 | 第40-4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3-63页 |
·DNA提取结果和PCR扩增产物检测 | 第43-46页 |
·扩增结果及多态性 | 第46页 |
·地方鸡品种29个微卫星座位的等位基因频率 | 第46-53页 |
·地方鸡品种29个微卫星座位的有效等位基因数(E) | 第53-56页 |
·地方鸡品种29个微卫星座位的基因杂合度(H)和多态信息含量(PIC) | 第56-57页 |
·地方鸡品种间遗传距离和亲缘关系聚类 | 第57-63页 |
4 讨论 | 第63-73页 |
·地方鸡品种等位基因频率和有效等位基因数 | 第63-67页 |
·地方鸡品种遗传多样性 | 第67-69页 |
·地方鸡品种间亲缘关系 | 第69-73页 |
第三章 中国部分地方鸡品种体尺、体重和生产性能的比较 | 第73-89页 |
1 前言 | 第7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73-76页 |
·试验材料 | 第73-74页 |
·试验方法 | 第74-76页 |
·统计方法 | 第7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6-86页 |
·地方鸡品种12周龄体尺和体重 | 第76-80页 |
·地方鸡品种12周龄公鸡屠宰性能 | 第80-82页 |
·地方鸡品种12周龄公鸡胸肌肉品质 | 第82-84页 |
·地方鸡品种300天产蛋性能 | 第84-86页 |
4 讨论 | 第86-89页 |
·地方鸡品种12周龄体尺和体重比较 | 第86-87页 |
·地方鸡品种12周龄公鸡屠宰性能比较 | 第87页 |
·地方鸡品种12周龄公鸡胸肌肉品质比较 | 第87-88页 |
·地方鸡品种300天产蛋性能比较 | 第88-89页 |
第四章 地方鸡品种体尺、体重和生产性能与微卫星标记的关联分析 | 第89-123页 |
1 前言 | 第89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89-90页 |
·试验材料 | 第89-90页 |
·试验方法 | 第90页 |
·统计方法 | 第9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90-116页 |
·29个微卫星座位上地方鸡品种12周龄体尺和体重的最小二乘分析结果 | 第90-97页 |
·29个微卫星座位上地方鸡品种12周龄公鸡屠宰性能和胸肌肉品质性状的最小二乘分析结果 | 第97-105页 |
·29个微卫星座位上地方鸡品种产蛋性能的最小二乘分析结果 | 第105页 |
·同一鸡品种不同微卫星座位与体尺、体重和生产性能的最小二乘分析结果 | 第105-107页 |
·同一鸡品种同一微卫星座位上不同基因型个体体尺、体重和生产性能比较 | 第107-116页 |
4 讨论 | 第116-123页 |
·品种和性别对体尺和体重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品种对屠宰性能的影响 | 第117-118页 |
·品种对肉品质性状的影响 | 第118页 |
·品种对产蛋性能的影响 | 第118页 |
·微卫星标记与12个地方鸡品种体尺、体重和生产性能的关联分析 | 第118-123页 |
结论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