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史、文学思想史论文

《诗经》文学阐释史(先秦—隋唐)

绪论第1-17页
第一章 《诗经》作品的原生形态与文学特质第17-52页
 第一节 《诗经》作品的来源与《国风》出于民间说第17-28页
  一、 《诗》的三大来源第17-19页
  二、 民间采诗说:《诗经》文学阐释的理论意义第19-20页
  三、 采诗及风诗出于民间说辨疑第20-28页
 第二节 《诗》入乐的文本功能与意义第28-42页
  一、 情绪化的艺术文本及其功能第28-35页
  二、 入乐之《诗》的本义第35-42页
 第三节 《诗经》作品的文学特质第42-52页
  一、 抒情与言志第43-48页
  二、 情感的形象化第48-52页
第二章 先秦《诗经》文学阐释的寻绎第52-85页
 第一节 《诗经》早期阐释形态与文学阐释的萌芽第52-58页
 第二节 孔子的本体性《诗》论第58-73页
  一、 “民性”、“情”、“志”:《诗》的艺术本质揭示第59-64页
  二、 “兴”、“观”、“群”、“怨”:《诗》的艺术审美功能认识第64-67页
  三、 文本意义与内在情感:孔子具体说《诗》的基本层面第67-69页
  四、 从性情修养之诗到王道经典:孔子与孟、荀对《诗》的文化定位第69-73页
 第三节 宋玉对《诗经》作品的化用与阐释第73-79页
  一、 对《诗经》中情景、形象和诗句的化用与重写第74-76页
  二、 以《国风》中郑卫风诗为背景原型第76-78页
  三、 对《国风》郑卫之诗的艺术评判第78-79页
 第四节 秦汉之际《国风》与《小雅》的标举第79-85页
第三章 汉代经学背景下的《诗经》文学阐释第85-122页
 第一节 汉代《诗经》学的发展概况与《诗经》文学阐释第85-90页
 第二节 《诗经》经学系统中的文学阐释第90-102页
  一、 《诗大序》对《诗》缘情生成的艺术特征的描述第90-92页
  二、 《毛传》《郑笺》中的情感体悟与评点第92-96页
  三、 独标“兴”体:《诗经》艺术构思与表现的总结第96-102页
 第三节 《焦氏易林》与汉代文学创作中的《诗经》阐释第102-113页
  一、 《焦氏易林》为齐诗说质疑第103-105页
  二、 《焦氏易林》对《诗经》作品的评述、化用与重写第105-111页
  三、 汉代文学创作中的《诗经》阐释与《焦氏易林》的地位第111-113页
 第四节 “本义”问题与风俗观《诗》:《诗经》文学阐释的意义第113-122页
  一、 “本义”问题:《诗经》文学阐释的重要基点第113-117页
  二、 风俗观《诗》:《诗经》文学还原的一个重要途径第117-122页
第四章 魏晋六朝《诗经》文学阐释的空前活跃第122-164页
 第一节 魏晋六朝的思想学术与《诗经》的文学阐释第122-125页
 第二节 《诗经》的经学解构与文学定位第125-128页
 第三节 魏晋风流与谢氏家族的品《诗》第128-133页
 第四节 刘勰对《诗经》艺术的系统评论第133-143页
  一、 对《诗经》文学性质的认识第134-135页
  二、 对《诗经》艺术表现形式的总结第135-142页
  三、 对《诗经》与后世文体关系的揭示第142-143页
 第五节 钟嵘、萧纲:《国风》文学范型地位的凸现第143-152页
  一、 《诗品》中的《诗经》阐释第143-148页
  二、 萧纲的《诗》评与《国风》专著第148-152页
 第六节 魏晋六朝文学创作中的《诗经》阐释第152-164页
  一、 补《诗》仿《诗》所呈现的文学观念与意识第152-157页
  二、 深情的感悟与缘情的解读第157-162页
  三、 对《诗》中兴象情境的审美开拓第162-164页
第五章 隋唐《诗经》经学与文学的融通第164-207页
 第一节 隋唐科举制度与《诗经》的接受研究第164-170页
 第二节 《毛诗正义》与《诗经》的文学阐释第170-191页
  一、 对《诗经》句法章法的集中总结第170-177页
  二、 重视《诗经》文本的阐释义例第177-183页
  三、 《诗经》作品的鉴赏第183-189页
  四、 《毛诗指说》论“文体”与《毛诗正义》的关系第189-191页
 第三节 隋唐文学活动中的《诗经》阐释第191-207页
  一、 隋唐文学理论批评中的《诗经》观第191-200页
  二、 李白、杜甫创作中的《诗经》接受与阐释第200-207页
结语: “从经学到文学”说的反思第207-211页
参考文献第211-21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215-216页
后记第216页

论文共2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静压力对髁突软骨改建活动的影响及其机制探索
下一篇:城市污水处理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