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绪论 | 第1-21页 |
| 1.1 本课题的命名 | 第9-10页 |
| 1.2 本课题的目的与任务 | 第10-16页 |
| 1.3 本课题采用的理论与方法 | 第16页 |
| 1.4 选题的意义 | 第16-18页 |
| 1.4.1 重新审视《宫词》在文学史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 第16-17页 |
| 1.4.2 《宫词》实是封建皇朝宫廷生活的百科全书 | 第17-18页 |
| 1.4.3 《宫词》的艺术价值得以展露 | 第18页 |
| 1.5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 1.5.1 本课题的研究难度 | 第18-19页 |
| 1.5.2 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 | 第19-21页 |
| 2.《敦煌宫词》研究 | 第21-206页 |
| 2.1 凡例 | 第21页 |
| 2.2 题目说明 | 第21-23页 |
| 2.3 《敦煌宫词》分首解读 | 第23-206页 |
| 3.结论 | 第206-216页 |
| 3.1 《敦煌宫词》的写作时间及作者群 | 第206-207页 |
| 3.1.1 写作时间的划定 | 第206-207页 |
| 3.1.2 作者群的可能性 | 第207页 |
| 3.2 《敦煌宫词》的产生和流传 | 第207-211页 |
| 3.2.1 《宫词》产生之前的相关作品 | 第207-208页 |
| 3.2.2 《敦煌宫词》的产生 | 第208-210页 |
| 3.2.3 《敦煌宫词》可能之流传路径 | 第210-211页 |
| 3.3 《敦煌宫词》对后世的影响 | 第211-216页 |
| 3.3.1 唐代《宫词》作品在数量上兴旺发达 | 第211-212页 |
| 3.3.2 《宫词》作品内容的模式化 | 第212-213页 |
| 3.3.3 《敦煌宫词》奠定了《宫词》组诗的样式 | 第213-214页 |
| 3.3.4 《敦煌宫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历史意义 | 第214-216页 |
| 参考文献 | 第216-224页 |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224-225页 |
| 声明 | 第225-226页 |
| 后记 | 第226-227页 |
| 附图: | 第227-231页 |
| 1、S.6171原卷 | 第227-228页 |
| 2、俗字例图(出自《敦煌俗字谱》) | 第228-230页 |
| (1) 外 | 第229页 |
| (2) 涼 | 第229页 |
| (3) 贫 | 第229页 |
| (4) 皆 | 第229页 |
| (5) 为 | 第229页 |
| (6) 牙 | 第229-230页 |
| 3、服饰图 | 第230-231页 |
| (图一至图四)襕衫或襕袍 | 第230页 |
| (图五)执拂女 | 第230页 |
| (图六)裲裆 | 第230-231页 |
| 4、各种发式图 | 第2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