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前言 | 第1-14页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14-25页 |
·实验材料 | 第14-17页 |
·菌体与质粒 | 第14页 |
·常用酶与试剂 | 第14-15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5页 |
·常用培养基及缓冲液 | 第15-17页 |
·实验方法 | 第17-25页 |
·活化菌体 | 第17-18页 |
·谷氨酸棒杆菌YS多重代谢突变体的筛选 | 第18页 |
·谷氨酸棒杆菌GX的lysC基因片段的克隆 | 第18-21页 |
·谷氨酸棒杆菌GX总DNA的提取 | 第18-19页 |
·lysC基因的引物设计及lysC基因PCR扩增 | 第19-20页 |
·阳性克隆的筛选及验证 | 第20页 |
·lysC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20-21页 |
·重组质粒pELYC的构建 | 第21-22页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2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2页 |
·谷氨酸棒杆菌电转化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2页 |
·重组菌株CZL的获得 | 第22-23页 |
·重组大肠杆菌CZDH5α的获得 | 第22-23页 |
·重组谷氨酸棒杆菌CZL菌株的获得 | 第23页 |
·重组谷氨酸棒杆菌CZL质粒的小量提取 | 第23页 |
·赖氨酸摇瓶发酵条件的初步确定 | 第23-25页 |
·培养方法 | 第23-24页 |
·测定方法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5-44页 |
·谷氨酸棒杆菌YS系列突变株的赖氨酸产酸情况分析 | 第25-26页 |
·谷氨酸棒杆菌YS系列亲株与突变株的产酸情况 | 第25-26页 |
·谷氨酸棒杆菌YS系列其他氨基酸产量的情况 | 第26页 |
·含天冬氨酸激酶基因穿梭质粒的构建 | 第26-32页 |
·谷氨酸棒杆菌GX中天冬氨酸激酶基因的PCR扩增以及鉴定 | 第26-30页 |
·谷氨酸棒杆菌GX中天冬氨酸激酶基因的克隆 | 第26-27页 |
·天冬氨酸激酶基因重组克隆质粒的验证 | 第27-28页 |
·天冬氨酸激酶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28-30页 |
·天冬氨酸激酶穿梭质粒构建 | 第30-32页 |
·天冬氨酸激酶基因与质粒载体连接 | 第31-32页 |
·重组菌株CZL的获得 | 第32-35页 |
·谷氨酸棒杆菌重组菌株CZL的转化 | 第32-33页 |
·谷氨酸棒杆菌重组菌株CZL的确定 | 第33页 |
·lysC基因的表达对产赖氨酸的影响 | 第33-34页 |
·SDS-PAGE分析 | 第34-35页 |
·赖氨酸摇瓶发酵条件确定 | 第35-44页 |
·供氧条件对赖氨酸发酵的影响 | 第36-37页 |
·初糖浓度对发酵的影响 | 第37-38页 |
·CaCO_3对重组菌赖氨酸产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不同氮源对重组菌生长的影响 | 第39-41页 |
·发酵培养基与LB培养基中重组菌的生长情况 | 第39-40页 |
·不同氮源条件下重组菌的生长情况 | 第40-41页 |
·氮源对重组菌赖氨酸产酸的影响 | 第41-44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44-48页 |
·DNA的重组及谷氨酸棒杆菌的转化 | 第44页 |
·外源基因谷氨酸棒杆菌中的存在与表达 | 第44-46页 |
·外界条件对重组菌表达的影响 | 第46-47页 |
·重组工程菌CZL与工业化生产用菌株之间的差距 | 第47-48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