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水文科学(水界物理学)论文--水文实验论文

基于数字化平台的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和流域汇流研究

第一章 绪论第1-36页
   ·选题目的和意义第16页
   ·基于DEM提取流域河网研究述评第16-22页
     ·DEM在流域水文模型中的作用第16-17页
     ·河网的提取第17-19页
     ·水流方向的确定第19-20页
     ·DEM的资料结构及格网尺度第20页
     ·模拟河网的检验与矫正第20-22页
   ·地貌单位线研究述评第22-24页
     ·概化的流域汇流计算方法之缺陷第22-23页
     ·地貌单位线第23-24页
   ·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研究述评第24-33页
     ·空间不均匀性对流域响应的影响第24-25页
     ·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的结构第25-28页
     ·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的参数第28-29页
     ·数字化与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第29-33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33页
     ·利用DEM提取流域水系研究第33页
     ·基于DEM的GIUH计算方法研究第33页
     ·基于DEM的TOPMODEL研究第33页
   ·研究方法第33-36页
     ·DEM的生成第33-34页
     ·河网的提取第34页
     ·基于流速空间分布的地貌单位线第34-35页
     ·TOPMODEL的应用第35-36页
第二章 利用DEM提取流域水系的研究第36-65页
   ·数字高程模型(DEM)第36-39页
     ·DEM发展的简要回顾第36-37页
     ·DEM的特点第37页
     ·DEM的主要类型及生成方法第37-39页
   ·河网提取方法第39-45页
     ·对洼地的处理第40-41页
     ·平坦区域的处理第41页
     ·水流方向的确定第41-43页
     ·流域排水网络的确定第43-44页
     ·流域界限(分水线)的确定及子流域划分第44页
     ·网格上游汇水面积和河网的确定第44-45页
   ·流域地貌特征值的计算第45-50页
   ·闭合洼地和平坦区域处理方法探讨第50-58页
     ·引言第50页
     ·现行闭合洼地和平坦区域的处理方法第50-53页
     ·消除洼地和平坦区域的方法第53-58页
   ·提取河网时汇水面积阈值的确定第58-64页
     ·汇水面积阈值的影响第58-60页
     ·汇水面积阈值的选定第60-64页
   ·小结第64-65页
第三章 基于DEM的地貌单位线研究第65-113页
   ·引言第65-66页
   ·流域河系结构第66-70页
     ·基本概念第66-67页
     ·河流的分级第67-68页
     ·河系地貌定律第68-70页
   ·地貌单位线理论基础第70-71页
   ·R-V地貌单位线第71-79页
     ·一些概念:第71页
     ·路径概率第71-73页
     ·在路径上持留时间的概率分布第73页
     ·地貌瞬时单位线表达式的导出第73-74页
     ·转移概率的确定第74-76页
     ·初始概率的确定第76-77页
     ·R-V地貌瞬时单位线的计算第77-78页
     ·DEM的应用第78-79页
     ·R-VGIUH理论存在的问题第79页
   ·基于地貌扩散和水动力扩散的地貌单位线第79-82页
     ·地貌扩散第79-81页
     ·水动力扩散第81页
     ·地貌瞬时单位线公式第81-82页
   ·基于地形地貌参数的Nash模型第82-86页
     ·概述第82-83页
     ·利用矩法推求模型参数n和K第83-84页
     ·利用地形地貌参数确定参数n和K的值第84-86页
   ·基于流路长度分布律及坡度分布律的地貌单位线第86-89页
     ·基本原理第86-87页
     ·雨滴流路长度的分布律第87-88页
     ·雨滴汇流速度的分布律第88页
     ·单位线公式的导出第88-89页
   ·基于流速空间分布的单位线第89-100页
     ·空间分布流速场第90-92页
     ·单位线的分析第92-93页
     ·参数对单位线的影响第93-94页
     ·降雨-径流的模拟计算第94页
     ·分别考虑坡面网格和河道网格的单位线第94-96页
     ·与R-V地貌单位线模拟结果的对比第96-97页
     ·网格大小对单位线及模拟结果的影响第97-98页
     ·分布式单位线第98-99页
     ·结论第99-100页
   ·小结第100-113页
第四章 基于DEM的TOPMODEL研究第113-138页
   ·概述第113-121页
     ·TOPMODEL模型构造第113-115页
     ·饱和产流区域的计算第115-117页
     ·非饱和带水分的垂向运动第117-118页
     ·饱和层水分的水平运动第118-119页
     ·饱和区域动态变化计算第119页
     ·多流向地形指数计算方法第119-120页
     ·TOPMODEL中的假定问题第120-121页
   ·TOPMODEL中ln(a/tanβ)计算方法的探讨第121-124页
     ·TOPMODEL与地形指数ln(α/tanβ)第121-122页
     ·对现行多流向方法的改进第122-123页
     ·实例说明第123-124页
   ·一种地形指数计算方法及在TOPMODEL中的应用第124-128页
     ·地形指数的计算第124-125页
     ·坡度为0单元的处理第125页
     ·实例计算第125-127页
     ·结论第127-128页
   ·基于地形特征的流域水文相似性第128-133页
     ·概述第128页
     ·地形指数与流域水文相似性第128-129页
     ·实例分析第129-132页
     ·结论第132-133页
   ·小结第133-138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138-142页
   ·全文总结第138-140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138-140页
     ·创新点第140页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140-141页
   ·展望第141-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48页
致谢第148-14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空间相机调焦技术的研究
下一篇:人层粘连蛋白α4链LG4-5组件的克隆与表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