阊江河一至六级支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及其BI指数水质评价
|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 1 文献综述及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35页 |
| ·生态系统健康 | 第9-13页 |
| ·生态系统健康概念 | 第9页 |
| ·生态系统健康影响因素 | 第9-11页 |
|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 第11-13页 |
| ·生态系统健康研究展望 | 第13页 |
| ·水资源及水污染 | 第13-16页 |
| ·水资源问题 | 第13-14页 |
| ·水污染问题 | 第14-16页 |
| ·判断水体污染的常用指标 | 第16页 |
| ·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水质评价 | 第16-26页 |
| ·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概况 | 第16-17页 |
| ·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水质评价发展简史 | 第17-19页 |
| ·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快速水质评价 | 第19-23页 |
| ·底栖生物学指数 | 第23-26页 |
| ·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水质评价的优点和缺点 | 第26页 |
| ·河流连续性理论 | 第26-33页 |
| ·河流生态系统的基本特性 | 第26-27页 |
| ·河流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划分 | 第27页 |
| ·取食功能团理论 | 第27-29页 |
| ·河流连续性概念的形成 | 第29-30页 |
| ·河流连续性概念基本内容 | 第30-33页 |
| ·河流连续性概念的争论 | 第33页 |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33-35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5-41页 |
| ·阊江河地理环境 | 第35页 |
| ·采样点确定 | 第35-36页 |
| ·采样时间、工具和方法 | 第36-37页 |
| ·水理化指标测定 | 第37-38页 |
| ·室内处理 | 第38页 |
| ·研究方法 | 第38-41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1-75页 |
| ·阊江河底栖动物河流连续性特点 | 第41-54页 |
| ·一至六级支流连续性特点 | 第41-48页 |
| ·检测点与参照点取食功能团比较 | 第48-53页 |
| ·小结 | 第53-54页 |
| ·阊江河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 第54-64页 |
| ·一至六级支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 第54-59页 |
| ·检测点与参照点群落结构比较 | 第59-63页 |
| ·小结 | 第63-64页 |
| ·阊江河BI指数水质评价 | 第64-67页 |
| ·一至六级支流BI指数水质评价 | 第64-65页 |
| ·检测点与参照点BI指数水质评价 | 第65-67页 |
| ·小结 | 第67页 |
| ·阊江河毛翅目成虫群落结构 | 第67-75页 |
| ·毛翅目成虫群落组成 | 第67-70页 |
| ·阊江河毛翅目长角石蛾2新种描述 | 第70-73页 |
| ·小结 | 第73-75页 |
| 4 讨论 | 第75-78页 |
| 全文总结 | 第78-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7页 |
| 附录 | 第87-93页 |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