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推行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研究
| 引言 | 第1-10页 |
| 1 概述 | 第10-20页 |
| ·相关理论 | 第10-14页 |
| ·资产证券化 | 第10-12页 |
| ·住宅抵押贷款市场 | 第12-14页 |
| ·推行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意义 | 第14-20页 |
| ·对商业银行的意义 | 第15-17页 |
| ·推动住房产业的发展 | 第17-18页 |
|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 | 第18-20页 |
| 2 境外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实践 | 第20-37页 |
| ·美国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产生及创新动因 | 第20-23页 |
| ·源于价格风险转移的创新需求 | 第20-21页 |
| ·源于信用风险转移的创新需求 | 第21页 |
| ·源于流动性要求的创新需求 | 第21-22页 |
| ·源于创造信用的创新需求 | 第22页 |
| ·产生创新需求的其他因素 | 第22-23页 |
| ·美国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现状 | 第23-26页 |
| ·美国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运行模式 | 第26-30页 |
| ·加拿大及香港的运作模式 | 第30-31页 |
| ·美、加、港发展抵押贷款二级市场的共性和特性 | 第31-37页 |
| 3 我国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初步实践 | 第37-47页 |
| ·建行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背景及试点 | 第37-41页 |
| ·抵押贷款证券的种类 | 第41-42页 |
| ·关于个人住宅抵押贷款债券的期限 | 第42-43页 |
| ·关于个人住宅抵押贷款债券的利率和付息方式 | 第43-44页 |
| ·信用支持和流动性支持 | 第44-45页 |
| ·机构设置 | 第45页 |
| ·债券评级 | 第45-46页 |
| ·发行和交易 | 第46-47页 |
| 4 我国推行住宅抵押证券化存在的问题 | 第47-54页 |
| ·抵押贷款一级市场的不足 | 第47-48页 |
| ·住宅抵押贷款规模小 | 第47页 |
| ·资金供给过剩 | 第47页 |
| ·信贷约束较高 | 第47-48页 |
| ·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及中介机构的不足 | 第48-50页 |
| ·缺乏开展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利益驱动 | 第48页 |
| ·市场缺乏大规模的机构投资者 | 第48-50页 |
| ·缺乏相应的中介机构 | 第50页 |
| ·缺乏完善的抵押贷款市场保障体系 | 第50-54页 |
| ·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存在较大障碍 | 第50-51页 |
| ·法律配套建设不完善 | 第51-53页 |
| ·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 | 第53-54页 |
| 5 推行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对策 | 第54-62页 |
| ·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运作机理 | 第54-56页 |
| ·风险分散机理是证券化运作的出发点 | 第54页 |
| ·资产组合机理是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运作的基础 | 第54页 |
| ·资金配置机理是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运作的推动力 | 第54-55页 |
| ·信用分工机理是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运作的保障 | 第55页 |
| ·利益驱动机理是各方积极参与的目的所在 | 第55-56页 |
| ·推进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市场 | 第56-58页 |
| ·推进住宅抵押贷款一级市场 | 第56页 |
| ·大力推动金融体制改革 | 第56-57页 |
| ·构建完善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 | 第57页 |
| ·必须建立贷款保险制度 | 第57-58页 |
| ·培育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市场环境 | 第58-62页 |
| ·加快培育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组织和市场中介体系 | 第58-59页 |
| ·培育抵押证券的需求主体 | 第59页 |
| ·完善法律保障体系 | 第59-62页 |
| 6 结论 | 第62-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