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 | 第1-9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9-27页 |
| ·冶金反应过程中的数学物理模型 | 第9-12页 |
| ·冶金反应工程学的发展 | 第9页 |
| ·冶金反应工程学研究的内容 | 第9-10页 |
| ·冶金反应工程学中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10-11页 |
| ·冶金过程的数学模拟和物理模拟 | 第11-12页 |
| ·数学和物理模型在湿法冶金中的应用 | 第12-21页 |
| ·液-固反应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12-13页 |
| ·铜矿的浸出模型 | 第13-16页 |
| ·锌矿的浸出模型 | 第16-20页 |
| ·钴和镍矿的浸出模型 | 第20-21页 |
| ·其它矿物浸出模型 | 第21页 |
| ·金银矿物的浸出模型和过程模拟的研究现状 | 第21-26页 |
| ·氰化法浸出金、银矿物的模型 | 第21-23页 |
| ·氰化物浸出金、银过程的模型和模拟 | 第23-25页 |
| ·用硫代硫酸盐浸取金、银的模型 | 第25-26页 |
| ·本论文的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意义 | 第26-27页 |
|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页 |
| ·本研究工作的主要意义 | 第26-27页 |
| 第2章 实验程序 | 第27-30页 |
| ·主要试剂和原料 | 第27页 |
| ·实验用主要试剂 | 第27页 |
| ·实验用矿样 | 第27页 |
|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27页 |
| ·实验装置示意图 | 第27-29页 |
| ·试剂稳定性研究实验的装置示意图 | 第27-28页 |
| ·氧化动力学研究的实验装置示意图 | 第28-29页 |
| ·实验方法 | 第29页 |
| ·试剂稳定性研究方法 | 第29页 |
| ·试剂氧化动力学研究 | 第29页 |
| ·硫代硫酸盐和ML浸金的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9页 |
| ·分析方法 | 第29-30页 |
| 第3章 有关典型含硫体系稳定性研究 | 第30-46页 |
| ·多硫化物体系稳定性的研究 | 第30-34页 |
| ·温度的影响 | 第30-31页 |
| ·搅拌速度的影响 | 第31-32页 |
| ·通气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 ·不同氧化剂的影响 | 第33-34页 |
| ·硫代硫酸盐体系稳定性的研究 | 第34-38页 |
| ·温度的影响 | 第34-35页 |
| ·搅拌速度的影响 | 第35页 |
| ·铜离子浓度的影响 | 第35-36页 |
| ·通气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 ·亚硫酸根浓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 ·氨水浓度的影响 | 第38页 |
| ·LS体系稳定性的研究 | 第38-43页 |
| ·温度的影响 | 第39页 |
| ·搅拌速度的影响 | 第39-40页 |
| ·氨水浓度的影响 | 第40-41页 |
| ·通气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 ·亚硫酸根浓度的影响 | 第42-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6页 |
| 第4章 ML和LS中主要浸金成分的氧化动力学研究 | 第46-56页 |
| ·LS的氧化动力学研究 | 第46-51页 |
| ·温度的影响 | 第46-47页 |
| ·通气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 ·氨水浓度的影响 | 第48-50页 |
| ·搅拌速度的影响 | 第50-51页 |
| ·ML体系中有效浸金成份氧化动力学研究 | 第51-54页 |
| ·温度的影响 | 第51-52页 |
| ·通气量的影响 | 第52页 |
| ·铜离子浓度的影响 | 第52-53页 |
| ·搅拌速度的影响 | 第53-54页 |
| ·氨水浓度的影响 | 第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 第5章 典型含硫试剂浸金的模型的建立 | 第56-70页 |
| ·硫酸盐溶出精金矿中金的电化学催化模型 | 第56-57页 |
| ·硫代硫酸盐浸金时的[S_2O_3~(2-)]/[Cu(NH~3)_4~(2+)] | 第57-59页 |
| ·硫代硫酸盐和ML浸金的数学模型 | 第59-65页 |
| ·初始条件 | 第61-62页 |
| ·边界条件 | 第62-63页 |
| ·硫代硫酸盐浸金动力学模型 | 第63-64页 |
| ·ML从精金矿浸金动力学模型 | 第64-6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5-69页 |
| ·硫代硫酸盐浸金模拟 | 第65-68页 |
| ·ML浸金模拟 | 第68-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第70-72页 |
| ·结论 | 第70-71页 |
| ·建议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83页 |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