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学各部门论文--民法论文

不动产登记制度研究

前言第1页
第一章 不动产登记制度概述第11-15页
 第一节 不动产登记的定义第11-12页
 第二节 不动产登记的性质第12-13页
 第三节 西方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历史沿革第13-14页
 第四节 中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历史沿革第14-15页
第二章 不动产登记制度发达之原因第15-18页
 第一节 不动产登记发达之经济原因第15-17页
 第二节 不动产登记发达之本身原因第17-18页
 第三节 不动产登记发达之社会原因第18页
第三章 不动产登记的理论基础第18-26页
 第一节 两种理论第19-20页
  (一) 、形式主义登记第19页
  (二) 、实质主义登记第19-20页
 第二节 两种理论的差异第20-21页
  (一)对物权权契约的认识差别第20页
  (二)对登记的认识差别第20页
  (三)对区分原则的认识差别第20-21页
  (四)对审查的认识差别第21页
 第三节 两种理论差异原因的分析第21-23页
  (一) 、两种理论有各自的时代背景第21-22页
  (二) 、两种理论有不同的法律发展渊源第22-23页
 第四节 我国立法的选择第23-26页
  (一) 、选择实质主义登记有利于交易安全第23-24页
  (二) 、形式主义登记有严重的理论缺陷第24-25页
  (三) 、采用实质主义登记符合我国的法律文化传统第25-26页
第四章 不动产登记的效力第26-36页
 第一节 不动产登记的公示效力第27-30页
  (一) 、赋予其公示力的原因分析第27-28页
   1、物权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第27-28页
   2、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第28页
  (二) 、公示的内容第28-29页
   1 、不动产物权经登记后发生物权的变动第28-29页
   2 、公示过的权利享有排斥效力第29页
  (三) 、公示的作用第29-30页
   1、确定物权归属,解决物权的冲突第29页
   2、减少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第29-30页
 第二节 不动产登记的公信效力第30-34页
  (一) 、赋予公信效力的原因分析第30页
   1、法律实践的要求第30页
   2、我国立法的价值取舍第30页
  (二) 、公信效力的内容第30-32页
   1、登记记载的权利人在法律上推定为真正的权利人第30-31页
   2、不动产登记对善意第三人的保护第31-32页
  (三) 、受公信效力保护的法律要件第32-33页
   1、登记的错误不能从登记薄上发现第32页
   2、第三人须为善意第32-33页
   3、第三人取得权利须基于法律行为第33页
   4、须无疑义抗辩登记第33页
  (四) 、公信力的作用第33-34页
   1、保护社会经济动的交易安全第33页
   2、降低交易成本,实现交易迅捷第33页
   3、加速财产流转实现财产效用与价值的高效运用第33-34页
 第三节 我国未来的立法选择第34-36页
  (一) 、从制度层面来看,公信力是建立不动产登记的逻辑要求第34-35页
  (二) 、从价值层面来看,承认公信力更能保护社会交易安全并提高交易第35-36页
第五章 中国不动产登记之缺陷及未来立法选择第36-45页
 第一节 正确界定不动产登记的性质第36-38页
  (一) 、对我国现行立法之检讨第36-37页
  (二) 、我国未来立法的选择第37-38页
 第二节 统一不动产登记法律规范第38-39页
  (一) 、对我国现行立法之检讨第38页
  (二) 、我国未来立法的选择第38-39页
 第三节 建立统一的不动产登记机关第39-41页
  (一) 、对我国现行立法之检讨第39-40页
  (二) 、我国未来立法之选择第40-41页
 第四节 建立不动产登记实质审查制度第41-42页
  (一) 、对我国现行立法之检讨第41页
  (二) 、我国未来立法之选择第41-42页
 第五节 建立不动产登记请求权制度第42-44页
  (一) 、对我国现行立法之检讨第42页
  (二) 、我国未来立法之选择第42-44页
 第六节 建立登记国家赔偿制度第44-45页
  (一) 、对我国现行立法之检讨第44页
  (二) 、我国未来立法之选择第44-45页
结论第45-46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46-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船供企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
下一篇:图形仿真加工系统的研究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