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 1 概论 | 第8-14页 |
| 1.1 CIMS环境下制造自动化系统(CIMS/MAS)中的误差补偿控制技术 | 第8-9页 |
| 1.2 国内外运动/加工误差预报补偿控制(FCC)的研究概况 | 第9-13页 |
| 1.3 课题来源及目的意义 | 第13页 |
| 1.4 论文内容安排 | 第13-14页 |
| 2 切入磨削尺寸加工误差自适应控制系统原理 | 第14-20页 |
| 2.1 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 2.2 自适应控制的一般原理 | 第15-16页 |
| 2.3 切入磨削加工尺寸误差自适应预报补偿控制(AEFCC) | 第16-20页 |
| 3 双环切入磨削误差自适应控制算法 | 第20-28页 |
| 3.1 内环误差自适应控制算法 | 第21-25页 |
| 3.1.1 模型参数的辨识 | 第21-23页 |
| 3.1.2 切入磨削加工尺寸自适应预报 | 第23-24页 |
| 3.1.3 最小方差控制律的设计 | 第24-25页 |
| 3.2 外环控制算法 | 第25-28页 |
| 3.2.1 模型参数辨识 | 第25-26页 |
| 3.2.2 模型阶数的确定 | 第26-27页 |
| 3.2.3 离线误差预报 | 第27页 |
| 3.2.4 误差修正 | 第27-28页 |
| 4 系统软件设计及数据预处理 | 第28-44页 |
| 4.1 切入磨削AEFCC的模块化软件结构 | 第28-29页 |
| 4.2 切入磨削AEFCC的开发平台及使用环境 | 第29-31页 |
| 4.2.1 操作系统的选择 | 第29-30页 |
| 4.2.2 软件开发平台的选择 | 第30-31页 |
| 4.3 AEFCC系统工作流程 | 第31-33页 |
| 4.4 AEFCC系统的程序设计技术 | 第33-35页 |
| 4.4.1 多线程技术 | 第33-34页 |
| 4.4.2 VXD技术[15] | 第34页 |
| 4.4.3 DLL技术[16] | 第34-35页 |
| 4.5 采样控制方案 | 第35-36页 |
| 4.6 AEFCC系统操作界面设计 | 第36-38页 |
| 4.7 数据预处理[17] | 第38-44页 |
| 4.7.1 标度变换 | 第38-39页 |
| 4.7.2 数字滤波 | 第39-40页 |
| 4.7.3 剔除奇异项 | 第40-41页 |
| 4.7.4 数据检验 | 第41-42页 |
| 4.7.5 零均值化处理 | 第42-44页 |
| 5 AEFCC系统硬件设计 | 第44-54页 |
| 5.1 AEFCC硬件系统的技术要求 | 第44页 |
| 5.2 AEFCC硬件系统组成 | 第44-45页 |
| 5.3 数据采集系统硬件设计 | 第45-47页 |
| 5.3.1 检测传感器 | 第45-46页 |
| 5.3.2 A/D转换器 | 第46-47页 |
| 5.4 接口设计[21][22] | 第47-50页 |
| 5.4.1 接口板及其口地址分配 | 第47-48页 |
| 5.4.2 接口板工作方式设置 | 第48-50页 |
| 5.5 伺服进给系统硬件简介 | 第50-54页 |
| 5.5.1 伺服电机 | 第50-51页 |
| 5.5.2 SPWM变频器 | 第51-53页 |
| 5.5.3 D/A转换器 | 第53-54页 |
| 6 系统仿真设计 | 第54-60页 |
| 6.1 计算机仿真的意义及仿真内容 | 第54页 |
| 6.2 双环切入磨削AEFCC仿真工作流程 | 第54-56页 |
| 6.3 仿真设计 | 第56-58页 |
| 6.4 仿真结果分析及对AEFCC系统的评价 | 第58-60页 |
| 7 开发面向动态监控系统的开放式数控系统的探讨 | 第60-70页 |
| 7.1 开放式数控系统的产生背景 | 第60-62页 |
| 7.2 面向DMC的开放式数控系统 | 第62-65页 |
| 7.2.1 DMC的功能[32] | 第62-63页 |
| 7.2.2 面向DMC的开放式数控系统的体系结构 | 第63-65页 |
| 7.3 面向DMC开放式数控系统的开发技术要点 | 第65-67页 |
| 7.4 面向DMC开放式数控系统的OPC规范[37][38][39][40] | 第67-70页 |
| 8 结论 | 第70-72页 |
| 致谢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