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系统论文--监视、报警、故障诊断系统论文

视频监视方法研究

中文摘要第1-11页
英文摘要第11-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0页
 第一节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意义第12页
 第二节 当前研究的主要成果及存在问题第12-15页
  2.1 运动目标检测和提取方面第12-13页
   2.1.1 静止背景下运动目标的检测和提取第13页
   2.1.2 运动背景下运动目标的检测和提取第13页
  2.2 运动目标跟踪方面第13-14页
  2.3运动目标识别第14页
  2.4 认证第14-15页
 第三节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第15-17页
 第四节 本论文的组织第17-20页
第二章 静止背景下视频序列中目标检测和提取第20-48页
 第一节 引言第20-22页
 第二节 瞬时差分法第22-32页
  2.1 瞬时差分法基本原理第22-25页
  2.2 改进的瞬时差分法第25-32页
   2.2.1 算法原理第25-26页
   2.2.2 变化检测准则第26-27页
   2.2.3 二值化第27-28页
   2.2.4 形态学处理第28-29页
   2.2.5 孔洞消除、区域标记和判别第29页
   2.2.6 实验结果第29-30页
   2.2.7 分析和讨论第30-32页
 第三节 自适应背景相减法第32-35页
  3.1 基于背景差的方法原理第32-33页
  3.2 估计背景图像第33-35页
   3.2.1 统计平均法第33-34页
   3.2.2 IIR滤波器方法第34页
   3.2.3 区分像素类别的背景图像估计方法第34-35页
 第四节 自适应背景模型估计算法第35-40页
  4.1 自适应背景模型估计——单模型方法:第35-36页
   4.1.1 背景图像的估计和更新第35-36页
   4.1.2 背景估计图像与当前相邻两帧图像的目标检测第36页
  4.2 自适应背景模型估计——多模型方法第36-40页
   4.2.1 像素模型定义第37页
   4.2.2 像素值模型参数的修正第37-39页
   4.2.3 背景像素模型的建立第39-40页
 第五节 一种精确提取目标的算法第40-46页
  5.1 问题提出第40-41页
  5.2 算法原理第41-42页
  5.3 算法实现第42-44页
   5.3.1 背景图像的估计和更新第42-43页
   5.3.2 背景估计图像与当前相邻两帧图像的目标检测第43-44页
   5.3.3 变化目标的精确提取第44页
  5.4 实验结果第44-45页
  5.5 结论第45-46页
 第六节 小结第46-48页
第三章 运动背景下视频序列中运动目标检测和提取第48-68页
 第一节 视频分割第49-52页
  1.1 基于变化检测的分割第49-50页
   1.1.1 直接法进行分割第49-50页
   1.1.2 使用运动参数的方法第50页
  1.2 基于光流的运动分割第50-52页
 第二节 背景运动2D参数模型第52-57页
  2.1 2D参数模型第52-54页
  2.2 视频监视图像序列的特点第54页
  2.3 背景图像的运动模型第54-57页
 第三节 图像匹配第57-60页
  3.1 全局运动参数估计第57-58页
  3.2 Hough变换求解全局运动参数第58页
  3.3 图像匹配的两种方法第58-60页
 第四节 背景图像匹配方法—匹配块法第60-65页
  4.1 模型参数的求解第60-62页
  4.2 计算匹配图像第62-63页
  4.3 实验结果第63页
  4.4 分析和讨论第63-65页
 第五节 背景图像匹配—光流估计方法第65-67页
  5.1 算法原理第65-66页
  5.2 算法实现步骤第66页
  5.3 讨论第66-67页
 第六节 讨论与小结第67-68页
第四章 运动目标跟踪第68-78页
 第一节 概述第68-69页
 第二节 目标跟踪方法第69-70页
  2.1 跟踪刚体目标第69-70页
  2.2 跟踪非刚体目标第70页
 第三节 被跟踪目标位置的预测第70-72页
  3.1 被跟踪目标位置线性预测估计方法第71-72页
  3.2 统计预测方法第72页
 第四节 扩展卡尔曼预测滤波器第72-74页
  4.1 卡尔曼(Kalman)滤波器的组成第72页
  4.2 使用扩展Kalman滤波器进行目标跟踪的算法流程:第72-74页
 第五节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74-78页
第五章 运动目标识别第78-86页
 第一节 引言第78页
 第二节 区分行人与车辆的特征第78-80页
  2.1 形状特征第78-79页
  2.2 空间占用率第79页
  2.3 帧间变化率第79-80页
  2.4 可用的先验知识第80页
 第三节 基于支撑矢量机的分类器第80-86页
  3.1 最优分类面第80-82页
  3.2 支撑矢量机第82页
  3.3 图像目标识别第82-83页
  3.4 讨论及小结第83-86页
第六章 认证第86-108页
 第一节 引言第86-88页
  1.1 介绍第86-87页
  1.2 水印基本工作原理第87-88页
  1.3 水印的应用第88页
 第二节 水印技术要求第88-90页
  2.1 不可感知性第88页
  2.2 鲁棒性第88-89页
  2.3 水印检测时是否需要使用原始宿主数据第89页
  2.4 水印信息种类及保密第89-90页
  2.5 几个矛盾的折衷第90页
   2.5.1 埋植信息容量和鲁棒性第90页
   2.5.2 埋植水印信息的强度和不可感知性第90页
   2.5.3 鲁棒性和感知敏感性第90页
 第三节 水印技术第90-91页
  3.1 水印信号的生成第90-91页
  3.2 水印信息隐藏位置第91页
  3.3 水印信号的检测第91页
 第四节 数字图像水印第91-92页
 第五节 埋置到不同域中的数字图像水印第92-96页
  5.1 将水印信号埋植到DFT域第92-93页
  5.2 将水印信号埋植到DCT域第93-94页
  5.3 利用付里叶—梅林变换MFT(Mellin-FourierTransform)的特性埋植水印信号第94-96页
  5.4 将水印信号埋植到DWT域第96页
 第六节 基于彩色分量DCT域的数字图像水印第96-108页
  6.1 彩色图像彩色通道DCT变换系数的统计规律第96-99页
  6.2 算法的基本原理、第99-100页
  6.3 水印信号的埋植算法第100-101页
  6.4 水印信号的检测算法第101-102页
  6.5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102-106页
  6.6 结论第106-108页
第七章 总结第108-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20页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以及发表的论文第120-122页
致谢第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lient/Server系统的软件测试技术研究
下一篇:不同体位下肩袖和肩峰下空间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