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5页 |
1.1 杀鲑气单胞菌概述 | 第15-19页 |
1.1.1 杀鲑气单胞菌 | 第15-16页 |
1.1.2 毒力因子 | 第16-18页 |
1.1.3 杀鲑气单胞菌的危害与防控 | 第18-19页 |
1.2 生态因子对病原的影响 | 第19-21页 |
1.2.1 生态因子 | 第19-20页 |
1.2.2 重要生物因子与非生物因子 | 第20-21页 |
1.3 LUXS/AI-2 群体感应 | 第21-27页 |
1.3.1 LuxS/AI-2 群体感应系统概述 | 第21-25页 |
1.3.2 LuxS/AI-2 群体感应的生物功能 | 第25-26页 |
1.3.3 杀鲑气单胞菌中LuxS/AI-2 的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1.4 温度 | 第27-33页 |
1.4.1 温度影响概述 | 第27-30页 |
1.4.2 毒力受温度调控的典型病原菌 | 第30-31页 |
1.4.3 参与独立调节的细菌温度感应系统 | 第31-32页 |
1.4.4 A.salmonicida中温度因子的研究进展 | 第32-33页 |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性 | 第33-35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33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33页 |
1.5.3 创新性 | 第33-35页 |
第二章 大西洋鲑养殖车间内环境与杀鲑气单胞菌病害生产调查 | 第35-46页 |
2.1 引言 | 第35-36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2.2.1 研究材料 | 第36页 |
2.2.2 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2.3 结果 | 第37-43页 |
2.3.1 发病期间主要水质指标变化趋势 | 第37-41页 |
2.3.2 养殖生产中病害与生态环境间相关性 | 第41-42页 |
2.3.3 杀鲑气单胞菌致死率预测 | 第42-43页 |
2.4 讨论 | 第43-46页 |
第三章 温度差异对杀鲑气单胞菌C4菌株表型及基因转录的影响 | 第46-59页 |
3.1 引言 | 第46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6-52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6-47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47-52页 |
3.3 结果 | 第52-57页 |
3.3.1 细菌胞外产物随温度变化发生改变 | 第52-53页 |
3.3.2 温度影响细菌生长 | 第53-54页 |
3.3.3 AI-2/LuxS群体感应受温度影响 | 第54-55页 |
3.3.4 温度改变细菌形态 | 第55页 |
3.3.5 温度影响下细菌转录水平发生改变 | 第55-57页 |
3.4 讨论 | 第57-59页 |
第四章 杀鲑气单胞菌群体感应验证及LUXS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9-74页 |
4.1 引言 | 第59-60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60-65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60-61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61-65页 |
4.3 结果 | 第65-72页 |
4.3.1 信号分子AI-2 活性 | 第65-68页 |
4.3.2 luxS、pfs基因序列检测 | 第68-69页 |
4.3.3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9-71页 |
4.3.4 ASluxS转录调节分析 | 第71-72页 |
4.4 讨论 | 第72-74页 |
第五章 LUXS/AI-2 群体感应对杀鲑气单胞菌C4菌株多种表型、毒力及侵染能力的影响 | 第74-99页 |
5.1 引言 | 第74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74-85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74-76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76-85页 |
5.3 结果 | 第85-95页 |
5.3.1 杀鲑气单胞菌突变株的构建与验证 | 第85-88页 |
5.3.2 LuxS对杀鲑气单胞菌生长的影响 | 第88-89页 |
5.3.3 LuxS对杀鲑气单胞菌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89-90页 |
5.3.4 LuxS对杀鲑气单胞菌形态和表面性质的影响 | 第90-92页 |
5.3.5 动物感染实验 | 第92-95页 |
5.4 讨论 | 第95-9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9-10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99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6页 |
致谢 | 第106-108页 |
作者简历 | 第108-109页 |
硕士在读期间论文撰写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