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3页 |
英文缩写词 | 第13-15页 |
文献回顾 | 第15-5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冠脉再狭窄的定义和发病率 | 第16-17页 |
第三章 冠脉再狭窄的病理学研究 | 第17-31页 |
·一般病理变化 | 第17-18页 |
·RS易患部位 | 第18-19页 |
·发病机理 | 第19-31页 |
·PTCA技术及支架因素对冠脉再狭窄的影响 | 第19-22页 |
·血管因素 | 第22-27页 |
·血液或血流因素 | 第27-31页 |
第四章 冠脉内支架的治疗作用、机理及特点 | 第31-37页 |
·治疗作用与机理 | 第31页 |
·临床常用冠脉内支架的类型和特点 | 第31-37页 |
·良好冠脉内支架的条件 | 第31-32页 |
·冠脉内支架的类型 | 第32-34页 |
·包被或带膜支架 | 第34页 |
·生物可降解支架 | 第34-35页 |
·放射性支架 | 第35-37页 |
第五章 冠脉再狭窄全身影响因子研究 | 第37-42页 |
·高血压 | 第37-38页 |
·高脂血症 | 第38-39页 |
·糖尿病 | 第39页 |
·吸烟 | 第39-40页 |
·年龄 | 第40页 |
·性别 | 第40-41页 |
·其它 | 第41-42页 |
第六章 冠脉再狭窄的防治研究 | 第42-50页 |
·血小板功能抑制剂 | 第42-46页 |
·抗凝血药 | 第46-47页 |
·溶血栓药 | 第47页 |
·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抑制剂 | 第47-48页 |
·物理治疗 | 第48页 |
·超短波 | 第48页 |
·磁场 | 第48页 |
·冠脉血管内治疗 | 第48-50页 |
第七章 超短波治疗心血管疾病概述 | 第50-52页 |
研究目的 | 第52-54页 |
实验研究 | 第54-83页 |
第八章 超短波对心肌的影响 | 第54-6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4-55页 |
·材料 | 第54-55页 |
·实验方案 | 第55页 |
·实验结果 | 第55-57页 |
·讨论 | 第57-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九章 超短波对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60-74页 |
·材料 | 第60-62页 |
·主要实验药品与配制 | 第60-62页 |
·主要实验器材 | 第62页 |
·实验方法 | 第62-64页 |
·ASMCs的体外培养 | 第62-63页 |
·ASMCs的鉴定 | 第63页 |
·ASMCs增殖检测 | 第63-64页 |
·统计检验 | 第64页 |
·不同氧浓度对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64-66页 |
·实验分组与设计 | 第64页 |
·实验结果 | 第64-66页 |
·讨论 | 第66页 |
·不同压力状态对兔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66-69页 |
·实验分组与设计 | 第66-67页 |
·实验结果 | 第67-68页 |
·讨论 | 第68-69页 |
·超短波对离体兔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69-73页 |
·实验分组与设计 | 第69-70页 |
·实验结果 | 第70-72页 |
·讨论 | 第7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十章 体外超短波对PTCA支架后冠脉再狭窄的防治作用研究 | 第74-83页 |
·背景 | 第74页 |
·药物与器材 | 第74-75页 |
·实验方案 | 第75-77页 |
·动物选择与分组 | 第75页 |
·动物模型 | 第75-76页 |
·超短波治疗方案 | 第76页 |
·观察指标 | 第76-77页 |
·实验结果 | 第77-80页 |
·冠脉造影 | 第77页 |
·大体病理检查 | 第77-78页 |
·显微镜检查 | 第78-79页 |
·电镜检查 | 第79页 |
·超短波防治股动脉支架后RS的实验结果 | 第79-80页 |
·讨论 | 第80-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83-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与完成的学术论文和奖励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113页 |
附图 | 第113-143页 |
附录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