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第1-14页 |
| 1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思路 | 第9-14页 |
|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论文研究思路和主要特色 | 第12-14页 |
| 第一篇 绪论 | 第14-39页 |
| 2 岩土工程监测技术与信息化控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第14-25页 |
| ·岩土工程监测技术 | 第14-22页 |
| ·岩土工程监测的目的与任务 | 第14页 |
| ·岩土工程监测的主要技术与方法 | 第14-22页 |
| ·信息化控制 | 第22-25页 |
| ·信息化施工 | 第22-24页 |
| ·信息化控制中岩土工程监测的作用与功能 | 第24-25页 |
| 3 岩土工程监测信息的采集与处理 | 第25-37页 |
| ·岩土工程监测信息的采集 | 第25-26页 |
| ·岩土工程监测信息处理技术 | 第26-35页 |
| ·监测信息的数理统计与建模 | 第27-29页 |
| ·监测信息响应面法处理技术 | 第29-30页 |
| ·监测信息的神经网络处理 | 第30-33页 |
| ·监测数据的时、空效应修正 | 第33-35页 |
| ·岩土工程监测信息采集处理系统 | 第35-37页 |
| 4 岩土工程监测在公路建设中的应用与实践 | 第37-39页 |
| ·山区公路建设的特点及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 第37页 |
| ·公路隧道建设中岩土工程监测的应用与实践 | 第37-38页 |
| ·公路滑坡整治工程中岩土工程监测的应用与实践 | 第38-39页 |
| 第二篇 二郎山公路隧道建设中的岩土工程监测与信息化控制 | 第39-96页 |
| 5 隧道工程概况及岩土工程监测的基本任务 | 第39-51页 |
| ·隧道工程概况 | 第39页 |
| ·隧道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 | 第39-46页 |
| ·隧道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 | 第46-50页 |
| ·隧道工程监测的基本任务 | 第50-51页 |
| 6 监测方案的建立 | 第51-58页 |
| ·施工地质围岩分类 | 第51-54页 |
| ·位移、应力采集方案优化的理论分析 | 第54-55页 |
| ·隧道位移、应力采集方案优化的FLAC数值模拟分析 | 第55-57页 |
| ·监测断面的布置 | 第57-58页 |
| 7 隧道工程监测 | 第58-73页 |
| ·岩体初始地应力场的量测 | 第58-63页 |
| ·初始地应力场的现场量测 | 第58-62页 |
| ·声发射(Kaiser效应)测试 | 第62-63页 |
| ·隧道圈岩二次应力场的测试 | 第63-68页 |
| ·二次应力测量的改进型门塞式应力恢复法的提出 | 第63-64页 |
| ·改进型门塞式应力恢复法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 第64-66页 |
| ·围岩二次应力场的现场测试 | 第66-68页 |
| ·隧道围岩变形位移监测 | 第68-73页 |
| ·周边收敛拱顶下沉位移监测 | 第68页 |
| ·场(域)位移监测 | 第68-73页 |
| 8 监测信息的综合分析及在信息化控制中的应用 | 第73-96页 |
| ·监测信息的综合分析 | 第73-82页 |
| ·岩体初始地应力沿洞轴方向发育分布特征 | 第73-74页 |
| ·围岩二次应力沿洞轴线方向的变化及其与主要因素的相关性 | 第74-76页 |
| ·围岩变形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主要因素的相关性 | 第76-82页 |
| ·监测信息在隧道信息化控制中的应用 | 第82-94页 |
| ·监测信息与围岩分类 | 第82-85页 |
| ·监测信息与岩爆、大变形预测 | 第85-91页 |
| ·监测信息与二次支护时间的确定 | 第91页 |
| ·监测信息与围岩力学参数 | 第91-92页 |
| ·监测信息与围岩稳定性评价 | 第92-94页 |
| ·高地应力区域公路隧道施工围岩稳定性监测预报系统 | 第94-96页 |
| ·隧道信息化设计的应用实践 | 第94页 |
| ·隧道施工围岩稳定性监测预报系统 | 第94-96页 |
| 第三篇 二郎山隧道西引道工程边坡岩土工程监测与信息化控制 | 第96-136页 |
| 9 引道段地质环境及存在的岩土工程问题 | 第96-100页 |
| ·引道段地质环境 | 第96-98页 |
| ·存在的岩土工程问题 | 第98-99页 |
| ·引道段工程边坡岩土工程监测的基本任务 | 第99-100页 |
| 10 滑坡变形监测系统的建立 | 第100-106页 |
| ·位移监测点布置原则 | 第100-101页 |
| ·榛子林滑坡的基本特征及监测点(孔)的布置 | 第101-103页 |
| ·和平沟滑坡的基本特征及监测点(孔)的布置 | 第103-106页 |
| 11 滑坡变形位移监测 | 第106-117页 |
| ·地表相对位移监测 | 第106-110页 |
| ·钻孔深部位移监测 | 第110-117页 |
| 12 监测信息的综合分析及其在滑坡整治工程中的应用 | 第117-136页 |
| ·对滑坡地质结构的再认识 | 第117-119页 |
| ·滑坡监测信息与滑坡形成演化机制 | 第119-129页 |
| ·滑坡复活(变形)的原因 | 第119-122页 |
| ·滑坡(体)时空运动特征及运行机制 | 第122-129页 |
| ·监测信息与滑坡预测预报及防灾 | 第129-135页 |
| ·滑坡预测预报研究现状 | 第129-130页 |
| ·滑坡时、区预测预报研究 | 第130-134页 |
| ·监测信息与防灾 | 第134-135页 |
| ·监测信息与整治工程方案设计 | 第135-136页 |
| 认识、结论与展望 | 第136-141页 |
| 13 认识与展望 | 第136-141页 |
| ·岩土工程监测系统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 第136-138页 |
|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138-139页 |
| ·岩土工程监测系统的发展趋势 | 第139-141页 |
| 致谢 | 第141-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2-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