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荧光现场测量的有关技术研究
| 1 引言 | 第1-10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7-8页 |
| ·研究内容 | 第8-9页 |
| ·成果特色与创新 | 第9-10页 |
| 2 现场 X 荧光分析仪的发展现状 | 第10-14页 |
| ·现场 X 荧光仪的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现场 X 荧光仪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3 现场 X 荧光分析仪的研究方案 | 第14-19页 |
| ·激发源 | 第14-15页 |
| ·探测器 | 第15-16页 |
| ·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 | 第16页 |
| ·微机化方案 | 第16-17页 |
| ·软件系统 | 第17-19页 |
| 4 现场 X 荧光仪的有关硬件研究 | 第19-54页 |
| ·概述 | 第19页 |
| ·激发源 | 第19-23页 |
| ·半导体探测器 | 第23-35页 |
| ·前置放大器 | 第35-36页 |
| ·放大器 | 第36-37页 |
| ·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 | 第37-50页 |
| ·峰值保持电路 | 第37-39页 |
| ·甄别电路 | 第39-41页 |
| ·A/D 电路 | 第41-43页 |
| ·时序说明 | 第43页 |
| ·软件设计 | 第43-48页 |
| ·死时间处理 | 第48-49页 |
| ·微分非线性 | 第49-50页 |
| ·接口电路 | 第50-53页 |
| ·方案选择 | 第50页 |
| ·串口通讯 | 第50-53页 |
| ·技术指标 | 第53-54页 |
| 5 现场X 荧光分析的软件系统研究 | 第54-71页 |
| ·概述 | 第54页 |
| ·设计方案 | 第54-55页 |
| ·程序结构设计 | 第55-61页 |
| ·数据结构 | 第55-56页 |
| ·类的设计 | 第56-59页 |
| ·文件结构 | 第59-61页 |
| ·程序运行设计 | 第61-63页 |
| ·主要模块简介 | 第63-67页 |
| ·文件管理模块 | 第63-64页 |
| ·数据采集模块 | 第64-65页 |
| ·谱分析模块 | 第65-66页 |
| ·谱数据显示模块 | 第66-67页 |
| ·与地面放射性测量工作站兼容 | 第67-68页 |
| ·软件环境和功能简介 | 第68-71页 |
| 6 仪器的性能测试 | 第71-79页 |
| ·技术指标 | 第71-75页 |
| ·能量分辨本领 | 第71页 |
| ·仪器的线性 | 第71-72页 |
| ·仪器的稳定性 | 第72-75页 |
| ·统计性涨落规律 | 第75页 |
| ·分析指标 | 第75-79页 |
| ·分析范围 | 第75-76页 |
| ·检出限 | 第76-77页 |
| ·精确性 | 第77-78页 |
| ·重复性 | 第78-79页 |
| 7 初步应用 | 第79-93页 |
| ·德格地区初步应用 | 第79-83页 |
| ·测区地质概况与工作任务 | 第79页 |
| ·成果解释 | 第79-83页 |
| ·结论 | 第83页 |
| ·石棉地区初步应用 | 第83-85页 |
| ·唐山水泥生产初步应用 | 第85-93页 |
| ·应用背景 | 第85页 |
| ·技术方案 | 第85-86页 |
| ·成果说明 | 第86-90页 |
| ·会东地区化探样品分析 | 第90-93页 |
| 8 结论 | 第93-95页 |
| 致谢 | 第95-96页 |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 作者简介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