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9页 |
前言 | 第9-12页 |
第一章 邓小平社会主义理论创造的思想基础 | 第12-27页 |
一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 第12-17页 |
1 解放思想,实是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 第12-13页 |
2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思想指针 | 第13-14页 |
3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高度一致 | 第14-15页 |
4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社会主义理论创造的全过程 | 第15-17页 |
二 实践至上,人民为本 | 第17-21页 |
1 尊重实践,尊重群众 | 第17-19页 |
2 在实践中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创造 | 第19-21页 |
三 坚持彻底的辩证法 | 第21-27页 |
1 继承与创新,坚持与发展 | 第22页 |
2 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 第22-27页 |
第二章 社会主义本质论 | 第27-54页 |
一 问题产生的依据 | 第27-32页 |
1 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 第28-30页 |
2 实践的呼唤 | 第30-32页 |
二 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渊源 | 第32-40页 |
1 考察社会主义本质的方法论原则 | 第32-34页 |
2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历史渊源 | 第34-37页 |
3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探索与回答 | 第37-40页 |
三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容 | 第40-42页 |
1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核心内容 | 第40-41页 |
2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要方面 | 第41页 |
3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最终体现 | 第41-42页 |
四 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制度保障 | 第42-46页 |
1 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 | 第43-44页 |
2 只有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才能真正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第44-45页 |
3 只有坚持以公制为主体才能从根本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 第45-46页 |
4 共同富裕的实现必须由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来保障 | 第46页 |
五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论 | 第46-54页 |
1 必须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出发认识社会主义本质论 | 第47-48页 |
2 必须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认识社会主义本质论 | 第48-49页 |
3 必须从本质和特征的关系上认识社会主义本质论 | 第49页 |
4 必须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中认识社会主义本质论 | 第49-54页 |
第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 第54-79页 |
一 传统理论的不足与实践中的起落 | 第54-61页 |
1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基本理论 | 第54-59页 |
2 理论与实践的曲折发展 | 第59-61页 |
二 立论的标准与立论的依据 | 第61-69页 |
1 划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准 | 第62页 |
2 划分社会主义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标准体系 | 第62-63页 |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的过程和基本依据 | 第63-69页 |
三 初级阶段的规定性与党的基本路线 | 第69-74页 |
1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规定性 | 第69-72页 |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规定性 | 第72-73页 |
3 初级阶段与党的基本路线 | 第73-74页 |
四 前进的基点和认识的武器 | 第74-79页 |
1 前进的基点和发展的轨道 | 第74-75页 |
2 决策的依据 | 第75-76页 |
3 认识的武器 | 第76-79页 |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革动力论 | 第79-112页 |
一 改革的现实动因 | 第79-87页 |
1 成就中的不足 | 第79-82页 |
2 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 | 第82-83页 |
3 政治体制的严重缺陷 | 第83-86页 |
4 错过了历史机遇 | 第86-87页 |
二 社会发展的动力体系 | 第87-93页 |
1 动力理论的历史发展 | 第88-90页 |
2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体系 | 第90-93页 |
三 改革的基本理论 | 第93-102页 |
1 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 第93-95页 |
2 改革的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第95-96页 |
3 改革的对象——社会体制 | 第96-97页 |
4 改革的力度——革命性变革 | 第97-98页 |
5 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 第98-100页 |
6 改革的方式——渐进、协调 | 第100页 |
7 改革成败的标准——两极分化还是共同富裕 | 第100-102页 |
四 改革、发展、稳定 | 第102-112页 |
1 历史的昭示与现实的要求 | 第102-106页 |
2 科学分析和辩证对待三者的关系 | 第106-108页 |
3 建立协调机制,解决关健问题 | 第108-112页 |
第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 第112-139页 |
一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的发展过程和实践成果 | 第112-119页 |
1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造的逻辑起点 | 第112-114页 |
2 经济体制与基本经济制度(社会性质)的剥离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造的基本前提 | 第114-116页 |
3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过程 | 第116-119页 |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定性 | 第119-125页 |
1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 第120-121页 |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特征 | 第121-124页 |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 第124-125页 |
三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效率与公平 | 第125-133页 |
1 效率、公平与经济体制 | 第126-130页 |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效率与公平的对立和统一 | 第130-131页 |
3 效率与公平统一的实现方式——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 第131-133页 |
四 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第133-139页 |
1 所有制结构 | 第134页 |
2 分配方式 | 第134-139页 |
第六章 生产力标准论 | 第139-163页 |
一 生产力标准的理论依据 | 第140-143页 |
1 生产力的客观现实性与始终进步性 | 第140-141页 |
2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 第141-143页 |
二 理论创造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一切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标准 | 第143-146页 |
1 理论的核心——发展生产力 | 第143-145页 |
2 检验的尺度——生产力的发展 | 第145-146页 |
三 生产力及其标准的崭新内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第146-156页 |
1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 第147-148页 |
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的重大发展 | 第148-154页 |
3 生产力标准的新内容和新高度 | 第154-156页 |
四 生产力标准与实践标准,人民利益标准 | 第156-163页 |
1 从实践标准副生产力标准 | 第157-158页 |
2 生产力标准与人民利益标准的统一 | 第158-163页 |
结束语 | 第163-167页 |
主要参考书目及文献 | 第167-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