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演化及演化态 | 第11-12页 |
·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界定 | 第12-13页 |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 第13-14页 |
·"装"和"备"的涵义 | 第14页 |
·技术风险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5-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人从自然界的解放 | 第17-20页 |
·通过科学技术实现人从自然界的解放 | 第17-18页 |
·实现人从自然界的解放的目的是满足人的需求 | 第18页 |
·实现人从自然界解放的目的是合理地把"非常态"引入“常态” | 第18-20页 |
第3章 科学技术在宇宙演化状态引入中的作用探析 | 第20-24页 |
·宇宙演化状态1的引入 | 第20-22页 |
·宇宙演化状态1的涵义 | 第20页 |
·宇宙演化状态1直接进入人类“常态”环境的危害 | 第20-21页 |
·科学技术对宇宙演化状态1的合理引入 | 第21页 |
·科学技术对宇宙演化状态1引入的负效应及防止 | 第21-22页 |
·宇宙演化状态2的引入 | 第22-24页 |
·宇宙演化状态2的涵义 | 第22页 |
·宇宙演化状态2直接进入人类“常态”环境的危害 | 第22页 |
·科学技术对宇宙演化状态2的合理引入 | 第22-24页 |
第4章 科学技术在恒星演化状态引入中的作用探析 | 第24-30页 |
·恒星演化状态的涵义 | 第24页 |
·恒星演化状态直接进入人类“常态”环境的危害 | 第24-25页 |
·原子形成与核灾难 | 第24页 |
·星系形成与对地球的撞击 | 第24-25页 |
·原子能科学与核能技术对恒星演化状态的合理引入 | 第25-26页 |
·原子能科学对恒星演化状态的了解 | 第25页 |
·核能技术对恒星演化状态的合理引入 | 第25-26页 |
·核能技术对恒星演化状态的引入的负效应及防止 | 第26页 |
·航天航空科学与技术对恒星演化状态的合理引入 | 第26-28页 |
·航天航空科学对恒星演化状态的了解 | 第26-27页 |
·航天航空技术对恒星演化状态的合理引入 | 第27页 |
·航大航空技术对恒星演化状态的引入的负效应及防止 | 第27-28页 |
·纳米科学与技术对恒星演化状态的合理引入 | 第28-30页 |
·纳米科学对恒星演化状态的了解 | 第28页 |
·纳米技术对恒星演化状态的合理引入 | 第28-29页 |
·纳米技术对恒星演化状态的引入的负效应及防止 | 第29-30页 |
第5章 科学技术在地球演化状态引入中的作用探析 | 第30-37页 |
·地球演化状态1—地圈的引入 | 第30-32页 |
·地球演化状态1的涵义 | 第30页 |
·地球演化状态1直接进入人类“常态”环境的危害 | 第30-31页 |
·科学技术对地球演化状态1的合理引入 | 第31-32页 |
·科学技术对地球演化状态1引入的负效应及防止 | 第32页 |
·地球演化状态2—大气圈的引入 | 第32-34页 |
·地球演化状态2的涵义 | 第32-33页 |
·地球演化状态2直接进入人类“常态”环境的危害 | 第33页 |
·科学技术对地球演化状态2的合理引入 | 第33-34页 |
·科学技术对地球演化状态2引入的负效应及防止 | 第34页 |
·地球演化状态3—水圈的引入 | 第34-37页 |
·地球演化状态3的涵义 | 第34-35页 |
·地球演化状态3直接进入人类“常态”环境的危害 | 第35页 |
·科学技术对地球演化状态3的合理引入 | 第35-36页 |
·科学技术对地球演化状态3引入的负效应及防止 | 第36-37页 |
第6章 科学技术在生物演化状态引入中的作用探析 | 第37-40页 |
·生物演化状态涵义 | 第37页 |
·科学技术对生物演化状态的合理引入 | 第37-39页 |
·农业生物技术 | 第37-38页 |
·基因治疗技术 | 第38-39页 |
·科学技术对生物演化状态引入的负效应及防止 | 第39-40页 |
第7章 结论 | 第40-43页 |
·关于科学技术本质的进一步思考 | 第40页 |
·关于"装"与"备"本质的进一步思考 | 第40-41页 |
·关于自然灾害的进一步思考 | 第41页 |
·关于人类中心主义的进一步思考 | 第41-42页 |
·关于人工自然的进一步思考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作者简介 | 第46-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