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群划分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Summary | 第3-4页 |
英文缩写符号及中英文对照表 | 第4-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7-21页 |
·玉米杂种优势群与杂优模式利用概况 | 第7-11页 |
·国外玉米杂种优势群与杂优模式利用研究进展 | 第7-9页 |
·国内玉米杂种优势群与杂优模式的利用 | 第9-11页 |
·杂种优势群划分的方法 | 第11-19页 |
·表型聚类分析法 | 第11-12页 |
·系谱分析法 | 第12页 |
·数量遗传学方法 | 第12-13页 |
·生化标记法 | 第13-14页 |
·分子标记技术 | 第14-19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研究目标 | 第19-20页 |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玉米自交系 SSR 技术反应体系的优化 | 第21-31页 |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试验方法 | 第21-24页 |
·基因组 DNA 提取 | 第21-22页 |
·SSR 分析 | 第22-23页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23-2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4-29页 |
·自交系 DNA 提取结果 | 第24-25页 |
·PCR 反应体系的优化结果 | 第25-28页 |
·反应体系稳定性检测 | 第28-29页 |
·讨论 | 第29-31页 |
·SSR 引物的选择 | 第29页 |
·PCR 反应体系的优化 | 第29-30页 |
·SSR 引物退火温度的确定 | 第30-31页 |
第三章 玉米自交系种质类群的划分 | 第31-41页 |
·试验材料 | 第31-32页 |
·试验方法 | 第32页 |
·DNA 提取 | 第32页 |
·SSR 检测 | 第32页 |
·SSR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9页 |
·SSR 标记检测结果 | 第32-35页 |
·遗传变异分析 | 第35页 |
·122 份玉米自交系的种质类群划分 | 第35-39页 |
·讨论 | 第39-41页 |
·SSR 标记 | 第39页 |
·122 份玉米自交系的种质类群划分 | 第39-41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作者简历 | 第48-49页 |
导师简介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