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第1章 外资并购中国国有企业概述 | 第12-24页 |
| ·外资并购中国国有企业含义 | 第12-18页 |
| ·跨国并购的含义 | 第12-15页 |
| ·国有企业的含义 | 第15-16页 |
| ·外资并购中国国有企业的法学特征 | 第16-18页 |
| ·外资并购中国国有企业的方式 | 第18-21页 |
| ·外资并购非上市中国国有企业 | 第18-19页 |
| ·外资并购上市中国国有企业 | 第19-21页 |
| ·外资并购中国国有企业的特征 | 第21-24页 |
| ·并购主体逐渐转变为国际著名跨国企业 | 第21-22页 |
| ·并购对象转变为效益好的大中型国有骨干企业 | 第22页 |
| ·外资并购的投资形式趋于独资化 | 第22-23页 |
| ·外资并购国企的分布地域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 | 第23页 |
| ·政府参与度、干预度相对较高 | 第23-24页 |
| 第2章 我国现有的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立法及存在的问题 | 第24-40页 |
| ·徐工—凯雷并购案 | 第24-28页 |
| ·徐工—凯雷并购案事件全记录 | 第24-26页 |
| ·从徐工—凯雷并购案引发的法学思考 | 第26-28页 |
| ·我国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立法现状 | 第28-29页 |
| ·我国有关并购国有企业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 第28页 |
| ·我国有关并购上市国有企业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 第28页 |
| ·有关规范来华并购中国国有企业的跨国公司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 第28-29页 |
| ·我国外资并购法律制度在整体架构上的缺陷 | 第29-32页 |
| ·立法散乱、不系统,缺乏体系 | 第29-30页 |
| ·相关法律不协调、不衔接、甚至自相矛盾 | 第30页 |
| ·立法出现空白,法律漏洞多 | 第30-31页 |
| ·并购规范效力层次低 | 第31页 |
| ·转让价格不易确定 | 第31-32页 |
| ·我国外资并购国有企业法律的缺陷 | 第32-40页 |
| ·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 第32-34页 |
| ·外国投资者的“超国民待遇问题” | 第34-36页 |
| ·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法律程序问题 | 第36-37页 |
| ·垄断问题和债权人保护问题 | 第37-40页 |
| 第3章 国外外资并购法律制度的考察及启示 | 第40-47页 |
| ·国外外资并购国有企业法律制度的考察 | 第40-43页 |
| ·美国外资并购国有企业法律制度 | 第40-41页 |
| ·德国外资并购国有企业法律制度 | 第41-42页 |
| ·日本外资并购国有企业法律制度 | 第42-43页 |
| ·比较与启示 | 第43-47页 |
| ·区别 | 第43-44页 |
| ·共性 | 第44-45页 |
| ·启示 | 第45-47页 |
| 第4章 跨国并购的国际合作与规制 | 第47-52页 |
| ·跨国并购的国际合作的形式 | 第47-48页 |
| ·双边合作 | 第47-48页 |
| ·多边合作 | 第48页 |
| ·跨国并购国际合作的原则 | 第48-50页 |
| ·主权原则 | 第48页 |
| ·非歧视原则 | 第48-49页 |
| ·透明度与司法协助原则 | 第49-50页 |
| ·规制跨国并购的国际公约 | 第50-52页 |
| ·《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的协议》(TRIMS) | 第50页 |
| ·《多边投资协定》(MAI) | 第50-52页 |
| 第5章 完善外资并购中国国有企业法律制度的思考 | 第52-61页 |
| ·继续完善《外国投资者并购国内企业规定》,统一外资并购立法 | 第52-55页 |
| ·《规定》的已完善之处 | 第52-54页 |
| ·《规定》仍需要完善的地方 | 第54-55页 |
| ·逐步统一协调《公司法》与《外资投资企业法》 | 第55-57页 |
| ·建立以《反垄断法》为核心的外资并购法律制度体系 | 第57-61页 |
| ·完善反垄断立法体系 | 第57-59页 |
| ·制定《产业政策法》,加强产业政策引导 | 第59-60页 |
| ·完善证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律 | 第60-61页 |
| 结论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研究生履历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