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6-20页 |
·国外采石废弃地景观改造的发展历程 | 第16-18页 |
·国内采石废弃地景观改造的发展历程 | 第18-20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应用 | 第20-32页 |
·相关概念 | 第20-22页 |
·废弃地相关概念 | 第20-21页 |
·景观更新相关概念 | 第21-22页 |
·采石废弃地的类型和特征 | 第22-26页 |
·采石废弃地的主要类型 | 第22-24页 |
·采石废弃地的基本特征 | 第24-26页 |
·采石废弃地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第26-27页 |
·采石废弃地改造的必要性 | 第26-27页 |
·采石废弃地改造的可能性 | 第27页 |
·基础理论 | 第27-32页 |
·核心理论 | 第27-30页 |
·相关思潮及理论 | 第30-32页 |
第3章 国内外典型采石废弃地改造个案研究 | 第32-49页 |
·国内外采石废弃地改造成功个案 | 第32-33页 |
·国外成功个案汇总 | 第32-33页 |
·国内成功个案汇总 | 第33页 |
·个案剖析 | 第33-40页 |
·加拿大温哥华布查特花园(Butchart Garden) | 第33-35页 |
·法国 Biville 采石场 | 第35-36页 |
·绍兴东湖风景区 | 第36-38页 |
·焦作缝山公园 | 第38-39页 |
·创新实践个案 | 第39-40页 |
·分析总结 | 第40-49页 |
·改造方式的转变 | 第41-42页 |
·原有景观资源的处理 | 第42-49页 |
第4章 采石废弃地景观更新设计策略研究 | 第49-59页 |
·景观更新设计的一般原则 | 第49-51页 |
·生态环保原则 | 第49-50页 |
·因地制宜原则 | 第50页 |
·和谐共生原则 | 第50-51页 |
·以人为本原则 | 第51页 |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51页 |
·自然景观更新 | 第51-55页 |
·土壤基质的恢复与地形的整治 | 第51-53页 |
·植被景观的恢复和设计 | 第53-54页 |
·水系的整治 | 第54-55页 |
·人文景观重建 | 第55-57页 |
·场所精神的挖掘 | 第55页 |
·景观记忆的保存 | 第55-56页 |
·地域文化的融入 | 第56-57页 |
·保障机制 | 第57-59页 |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 第57页 |
·建立高效的管理组织机构 | 第57-58页 |
·改善投资机制,扩展经营手段 | 第58页 |
·建立弹性与刚性相结合的规划模式 | 第58页 |
·公众参与 | 第58-59页 |
第5章 采石废弃地景观更新设计实践——以海口市南部生态绿带的规划设计为例 | 第59-69页 |
·现状概况 | 第59-63页 |
·区域位置 | 第59页 |
·地形条件 | 第59-60页 |
·植被情况 | 第60-61页 |
·水系现状 | 第61页 |
·场地特征 | 第61-62页 |
·生态环境评价 | 第62-63页 |
·规划理念和目标 | 第63页 |
·规划理念 | 第63页 |
·规划目标 | 第63页 |
·规划分区 | 第63-65页 |
·启步区规划 | 第63-64页 |
·中区规划 | 第64页 |
·西区规划 | 第64-65页 |
·景观设计的可能性分析 | 第65-67页 |
·石坑的改造 | 第65页 |
·植物景观 | 第65-66页 |
·水系景观 | 第66-67页 |
·道路系统 | 第67页 |
·运行保障 | 第67-69页 |
第6章 结语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69页 |
·建议与展望 | 第69-71页 |
·建议 | 第69-70页 |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