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言 | 第10-15页 |
一、选题的缘起――由一组案例看我国的公司司法解散制度 | 第10-12页 |
二、本文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2-13页 |
三、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基本概念之梳理:公司僵局与司法解散 | 第15-26页 |
第一节 公司僵局 | 第15-20页 |
一、公司僵局的含义 | 第15-16页 |
二、公司僵局的基本特征 | 第16-17页 |
三、公司僵局的形成原因 | 第17页 |
四、公司僵局的分类 | 第17-19页 |
五、公司僵局的危害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公司司法解散制度 | 第20-26页 |
一、公司解散的含义及分类 | 第20-21页 |
二、公司司法解散的含义和本质 | 第21-22页 |
三、公司司法解散的特征 | 第22-23页 |
四、公司司法解散的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第二章 我国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发展演变 | 第26-38页 |
第一节 传统立法的缺失及现行立法的补缺 | 第26-30页 |
一、传统立法的缺失 | 第27-29页 |
二、现行立法的补缺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公司司法解散制度是我国公司立法的进步 | 第30-35页 |
一、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理论意义 | 第30-32页 |
二、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现实意义 | 第32-35页 |
第三节 我国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不足之处 | 第35-38页 |
一、关于公司司法解散事由的规定过于原则 | 第35页 |
二、公司司法解散诉讼当事人的规定模糊 | 第35-36页 |
三、关于诉讼程序的规定存在缺陷 | 第36-37页 |
四、诉讼费用的计算问题 | 第37页 |
五、替代性救济措施欠缺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完善我国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建议 | 第38-57页 |
第一节 完善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原则 | 第38-39页 |
一、自力救济优先原则 | 第38页 |
二、商事主体维持原则 | 第38页 |
三、平衡股东和公司利益原则 | 第38-39页 |
四、防止司法解散请求权滥用原则 | 第39页 |
第二节 完善我国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具体措施 | 第39-51页 |
一、进一步完善法定解散事由的规定 | 第40-42页 |
二、明确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前置性条件 | 第42-46页 |
三、进一步完善诉讼当事人的规定 | 第46-49页 |
四、明确诉讼费用的计算 | 第49-51页 |
五、增设公司司法解散损害赔偿制度 | 第51页 |
第三节 替代性救济措施的完善与补缺 | 第51-57页 |
一、完善我国股权强制收购制度 | 第52-54页 |
二、任命管理人或临时接管人 | 第54-55页 |
三、任命临时董事 | 第55页 |
四、托管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后记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