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减法--庄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导论 | 第11-28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1-12页 |
二、论题说明 | 第12-15页 |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6-28页 |
第一章 什么是道德减法 | 第28-56页 |
一、放弃道德知识教育 | 第28-37页 |
(一) 放弃知识在道德领域的运用 | 第28-31页 |
(二) 放弃道德知识的传授 | 第31-34页 |
(三) 放弃说教的教育方法 | 第34-37页 |
二、解除伦理道德规范的约束 | 第37-43页 |
(一) 放弃对道德规范的依赖 | 第37-41页 |
(二) 去除道德规范对人的影响 | 第41-43页 |
三、去除对外物的欲望 | 第43-56页 |
(一) 去除对外物的追求 | 第44-47页 |
(二) 排除道德的目的和功利 | 第47-51页 |
(三) 否定自我中心的思考方式 | 第51-56页 |
第二章 为什么要做道德减法 | 第56-91页 |
一、道德不可言教 | 第56-68页 |
(一) 道德不能像知识一样进行积累 | 第56-59页 |
(二) 道德不能以言教的方式加以传授 | 第59-63页 |
(三) 道德不做是非善恶的区分 | 第63-68页 |
二、道德不能通过外在的规范约束来实现 | 第68-80页 |
(一) 伦理规范不是道德 | 第69-72页 |
(二) 不能用道德规范去约束人 | 第72-76页 |
(三) 道德规范不能有效解决道德问题 | 第76-80页 |
三、不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80-91页 |
(一) 出于道德的原因对道德的破坏 | 第80-83页 |
(二) 道德的外在功利性和目的性对道德的影响 | 第83-87页 |
(三) 由道德教育导致的不道德问题 | 第87-91页 |
第三章 怎样做道德减法 | 第91-129页 |
一、如何对待外物 | 第91-103页 |
(一) 从生死入手超越对形体的执着 | 第92-96页 |
(二) 立于方外而藐视人间事务的区分 | 第96-99页 |
(三) 处于事物之中而顺其自然 | 第99-103页 |
二、如何对待他人 | 第103-115页 |
(一) 解除语言交流中包含的成心 | 第103-107页 |
(二) 放弃对是非彼此的分别 | 第107-110页 |
(三) 放弃推己及人的道德方法 | 第110-115页 |
三、如何对待自己 | 第115-129页 |
(一) 排除道德行为的功利性目的 | 第116-122页 |
(二) 放弃对道德的刻意追求 | 第122-129页 |
第四章 做减法的方法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几点启示 | 第129-156页 |
一、注意运用“减”的方法 | 第129-141页 |
(一) 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 第129-135页 |
(二) 学校道德教育的减法原则 | 第135-141页 |
二、减少技术性手段的操作 | 第141-147页 |
(一) 超越功利效率观 | 第141-143页 |
(二) 淡化外部伦理规范的约束 | 第143-147页 |
三、淡化道德知识的传授 | 第147-156页 |
(一) 认识到道德知识对解决道德问题的有限性 | 第147-152页 |
(二) 重视学生道德实践的体验,促进道德感的培养 | 第152-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