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绪论 | 第12-29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2-15页 |
(一) 选题的背景 | 第12-14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二、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一) 学习困难学生 | 第15-16页 |
(二) 转化 | 第16页 |
(三) 班级管理 | 第16-17页 |
(四) 班级管理对策 | 第17页 |
三、研究方案 | 第17-18页 |
(一)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三) 研究的重难点 | 第17页 |
(四)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7-18页 |
(五) 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8页 |
四、文献综述与借鉴 | 第18-29页 |
(一)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8-28页 |
(二) 分析与借鉴 | 第28-29页 |
第一章 学困生学习困难的现状调查与成因分析 | 第29-62页 |
一、现状调查 | 第29-35页 |
(一) 调查说明 | 第29-30页 |
(二) 学困生学习困难的现状 | 第30-35页 |
二、成因分析 | 第35-62页 |
(一) 学困生 | 第35-42页 |
(二) 班主任 | 第42-45页 |
(三) 任课教师 | 第45-48页 |
(四) 年级组 | 第48-49页 |
(五) 教研组 | 第49-50页 |
(六) 学校 | 第50-54页 |
(七) 家庭 | 第54-59页 |
(八) 社会环境 | 第59-62页 |
第二章 转化学困生的班级管理对策 | 第62-78页 |
一、加强学困生个体自我管理的指导 | 第62-65页 |
(一) 引导学困生正确地认识自我 | 第62页 |
(二) 引导学困生明确学习目的、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 第62-63页 |
(三) 引导学困生确立适当、明确的学习目标 | 第63页 |
(四) 引导学困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 第63-64页 |
(五) 引导学困生克服情绪障碍、培养意志力 | 第64页 |
(六) 引导学困生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 | 第64-65页 |
(七) 引导学困生提高信息素养 | 第65页 |
二、改善学困生群体的班级管理 | 第65-69页 |
(一) 重视高一新生起点教育 | 第65-66页 |
(二) 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 第66页 |
(三) 树立班级建设的奋斗目标 | 第66-67页 |
(四) 规范班级的学习制度,形成良好的学风 | 第67页 |
(五) 发挥全班同学的主体作用,以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困生转化 | 第67页 |
(六) 对学困生予以更多的人文关怀 | 第67-68页 |
(七) 建立评价激励机制,消除消极情绪,重树学困生的信心 | 第68-69页 |
三、加强任课教师的教学管理 | 第69-75页 |
(一) 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 第69-70页 |
(二) 用赏识教育感化学困生 | 第70-71页 |
(三) 面向全体、尊重差异的整体教学策略 | 第71-73页 |
(四) 引导学困生形成正确的归因 | 第73页 |
(五) 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困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第73-74页 |
(六) 建立学困生档案 | 第74-75页 |
(七) 准确把握教学的进度与难度 | 第75页 |
四、加强对学困生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 | 第75-78页 |
(一) 指导家长对孩子形成正确的期望值 | 第75-76页 |
(二) 指导家长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 | 第76页 |
(三) 指导家长学会赏识孩子 | 第76-77页 |
(四) 指导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 第77-78页 |
第三章 促进学困生转化的班级管理的相关保障 | 第78-85页 |
一、学校行政管理层面 | 第78-80页 |
(一) 合理控制办学规模 | 第78页 |
(二) 形成全校教育合力,完善教师考核机制 | 第78-79页 |
(三) 转变办学思想、改善教育教学环境 | 第79页 |
(四) 学业辅导与心理辅导有机结合 | 第79-80页 |
二、年级组管理层面 | 第80-81页 |
(一) 做好各科作业量的协调与管理工作 | 第80页 |
(二) 对学生合理分层、开展辅差第二课堂活动 | 第80页 |
(三) 设立导师制,促进学困生转化 | 第80-81页 |
三、教研组管理层面 | 第81-82页 |
(一) 设计分层练习,为学困生提供选择 | 第81页 |
(二) 新老教师结对,促进新教师尽快成长 | 第81页 |
(三) 形成备课组内团结合作的良好氛围 | 第81-82页 |
四、家校社合作层面 | 第82-85页 |
(一) 家校形成一致的教育观念 | 第82-83页 |
(二) 家校进行定期交流,实施有效合作 | 第83页 |
(三) 校社联结,优化校园周边环境 | 第83-84页 |
(四) 校社联结,有效运用社会教育资源 | 第84-85页 |
附录 | 第85-9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93-95页 |
后记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