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第1章 恢复与重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曲折中前进(1978—1989) | 第13-27页 |
| ·社会历史背景及学生的思想特点 | 第13-15页 |
|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曲折中前进 | 第15-19页 |
| ·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地位的恢复 | 第15-16页 |
| ·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门科学 | 第16-18页 |
| ·教育失误中的高校德育 | 第18-19页 |
| ·湖北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第19-24页 |
| ·主要内容 | 第19-22页 |
| ·高校德育的拨乱反正 | 第19-20页 |
| ·学会活动 | 第20-22页 |
| ·主要途径 | 第22-24页 |
| ·政治理论课——"老三门"、"新四门" | 第22-24页 |
| ·社会实践活动 | 第24页 |
| 小结 | 第24-27页 |
| 第2章 反思与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蓬勃生机(1989—2002) | 第27-43页 |
| ·社会历史背景及学生的思想特点 | 第27-29页 |
| ·市场经济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 第27-28页 |
| ·经济全球化对高校德育的影响 | 第28页 |
| ·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学生思想变化 | 第28-29页 |
|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性、健康发展 | 第29-31页 |
| ·德育首位地位的恢复 | 第29页 |
| ·整体规划高校德育工作 | 第29-30页 |
| ·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稳步推进 | 第30-31页 |
| ·湖北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第31-41页 |
| ·主要内容 | 第31-36页 |
| ·党的基本路线教育 | 第31-32页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教育 | 第32-33页 |
| ·爱国主义教育 | 第33-34页 |
| ·素质教育 | 第34-36页 |
| ·主要途径 | 第36-41页 |
| ·"两课"改革 | 第36-38页 |
| ·社会实践活动 | 第38-40页 |
| ·校园文化建设 | 第40-41页 |
| 小结 | 第41-43页 |
| 第3章 探索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创新局面(2002—现在) | 第43-59页 |
| ·社会历史背景及学生的思想特点 | 第43-44页 |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前进 | 第44-46页 |
| ·数字化时代下网络德育启动 | 第44-45页 |
| ·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 第45-46页 |
| ·思想政治理论课进一步改革 | 第46页 |
| ·湖北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第46-57页 |
| ·主要内容 | 第46-53页 |
| ·大力实施公民道德教育 | 第46-49页 |
| ·大学生党建工作蓬勃发展 | 第49-50页 |
| ·心理健康教育稳步发展 | 第50-53页 |
| ·主要途径 | 第53-57页 |
|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05方案) | 第53-54页 |
| ·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 | 第54-56页 |
| ·加强政工队伍建设 | 第56-57页 |
| 小结 | 第57-59页 |
| 第4章 对湖北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 第59-71页 |
| ·湖北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 第59-64页 |
|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展望 | 第64-71页 |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 | 第64-66页 |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拓展 | 第66-69页 |
| ·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功能的创新 | 第66-67页 |
|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功能的创新 | 第67页 |
|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功能的开启 | 第67-68页 |
| ·潜能开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性功能 | 第68-69页 |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走向 | 第69-71页 |
| 结语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