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钢管混凝土拱桥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概况 | 第10-11页 |
| ·钢管混凝土拱桥在我国的发展 | 第10-11页 |
| ·钢管混凝土拱桥在我国迅速发展的原因 | 第11页 |
| ·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施工过程仿真分析的意义 | 第11-12页 |
| ·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施工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钢管拱肋制作阶段研究进展 | 第13页 |
| ·钢管拱肋架设阶段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管内混凝土灌注阶段的研究进展 | 第14页 |
| ·施工过程结构受力研究进展 | 第14页 |
| ·目前钢管混凝土拱桥施工计算中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 ·本文的工程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8页 |
| ·本文的工程背景 | 第15-16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 第2章 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施工过程仿真计算分析方法研究 | 第18-28页 |
| ·概述 | 第18页 |
| ·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施工过程仿真计算分析方法 | 第18-25页 |
| ·施工过程仿真计算分析方法 | 第18-20页 |
| ·单元生死技术的原理 | 第20-22页 |
| ·单元生死技术在施工过程仿真计算分析中的应用 | 第22-25页 |
| ·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施工过程仿真计算分析中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 | 第25-27页 |
| ·单元类型的选择 | 第25-26页 |
| ·灌注阶段钢管内混凝土的处理 | 第26-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3章 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非线性分析 | 第28-46页 |
| ·概述 | 第28页 |
| ·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几何非线性分析理论 | 第28-36页 |
| ·几何非线性变形的描述 | 第29页 |
| ·几何非线性有限元增量平衡方程的建立 | 第29-30页 |
| ·空间梁单元刚度矩阵 | 第30-36页 |
| ·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材料非线性分析理论 | 第36-43页 |
| ·材料非线性有限元理论 | 第36-39页 |
| ·钢管混凝土材料的本构关系 | 第39-43页 |
| ·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双重非线性分析 | 第43-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4章 钢管拱肋架设过程仿真计算分析 | 第46-64页 |
| ·绪论 | 第46页 |
| ·钢管拱肋节段架设施工过程 | 第46-49页 |
| ·钢管拱肋节段架设过程 | 第46-48页 |
| ·缆索吊装——千斤顶斜拉扣挂法的原理及优势 | 第48-49页 |
| ·扣索索力计算的常用方法 | 第49-51页 |
| ·零弯矩法 | 第49-50页 |
| ·零位移法 | 第50-51页 |
| ·基于最优化理论的扣索索力计算 | 第51-56页 |
| ·结构最优化的基本概念 | 第51-52页 |
| ·结构最优化计算方法 | 第52-56页 |
| ·采用ANSYS进行优化分析的一般过程 | 第56页 |
| ·景阳河大桥钢管拱肋架设中的扣索索力计算 | 第56-62页 |
| ·各吊装阶段的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57-58页 |
| ·索力优化分析数学模型及各参数设置 | 第58-59页 |
| ·扣索索力计算结果及比较分析 | 第59-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 第5章 钢管管内混凝土灌注过程的仿真计算分析 | 第64-87页 |
| ·概述 | 第64页 |
| ·管内混凝土灌注施工工艺 | 第64-66页 |
| ·管内混凝土泵送顺序 | 第64-65页 |
| ·管内混凝土泵送施工方法 | 第65页 |
| ·管内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要点 | 第65-66页 |
| ·管内混凝土灌注过程受力仿真分析 | 第66-74页 |
| ·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66-67页 |
| ·管内混凝土灌注过程拱肋变形分析 | 第67-71页 |
| ·管内混凝土灌注过程拱肋内力分析 | 第71-74页 |
| ·管内混凝土灌注过程的非线性稳定分析 | 第74-85页 |
| ·特征值方法的基本理论 | 第75-77页 |
| ·几何非线性稳定分析的基本理论 | 第77-78页 |
| ·材料非线性稳定分析的基本理论 | 第78页 |
| ·双重非线性稳定分析的基本理论 | 第78-79页 |
| ·景阳河大桥特征值稳定分析 | 第79-82页 |
| ·景阳河大桥几何非线性稳定分析 | 第82-83页 |
| ·景阳河大桥双重非线性稳定分析 | 第83-85页 |
|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 ·结论 | 第87-88页 |
| ·展望 | 第88-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2-93页 |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