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6页 |
| 绪论 | 第6-12页 |
| 第一章 三个撤兵决议案公布后,知识界的不同反应 | 第12-19页 |
| ·胡适:赞同在国联的调解下中日直接交涉 | 第14-15页 |
| ·罗隆基:认识到国联的虚弱性,强调自救 | 第15-17页 |
| ·胡愈之:否定国联的作用,主张与日绝交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李顿调查团报告书》公布后,知识界的不同反应 | 第19-28页 |
| ·胡适:高度称赞《报告书》,期待国联外交 | 第19-23页 |
| ·罗隆基:怀疑《报告书》的法律效力,发表毁誉参半的评价,主张外交上"求其在己" | 第23-25页 |
| ·胡愈之:全面批评《报告书》,主张抗日 | 第25-28页 |
| 第三章 知识界对国联讨论《报告书》的内容系列会议的不同反应 | 第28-35页 |
| ·胡适:继续幻想国联能公平处理"九·一八"事变 | 第28-31页 |
| ·罗隆基:发出"信赖国联者,可以醒矣!"的呼声 | 第31-33页 |
| ·胡愈之:指出国际联盟的特别用心 | 第33-35页 |
| 第四章 胡适、罗隆基、胡愈之不同反应的原因 | 第35-48页 |
| ·知识分子与国民党的关系不同 | 第35-39页 |
| ·知识分子的政治信仰不同 | 第39-44页 |
| ·知识分子对中日实力的考量不同 | 第44-48页 |
| 结语 | 第48-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附录 | 第54-55页 |
| 后记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