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36页 |
·研究孢囊线虫种的重要性 | 第11页 |
·目前国内外禾谷孢囊线虫研究进展 | 第11-18页 |
·禾谷孢囊线虫发生现状 | 第11-12页 |
·禾谷孢囊线虫的孵化特性 | 第12页 |
·禾谷孢囊线虫的分子鉴别 | 第12-15页 |
·禾谷孢囊线虫的防治方法 | 第15-18页 |
·其它孢囊线虫发生的现状 | 第18-20页 |
·大豆孢囊线虫发生的现状 | 第18-19页 |
·豌豆孢囊线虫发生的现状 | 第19-20页 |
·分类学和系统发育 | 第20页 |
·线虫学种的概念和种的界定 | 第20-21页 |
·系统发育和分级 | 第21-22页 |
·分子技术 | 第22-26页 |
·PCR技术 | 第22-23页 |
·RFLP技术 | 第23页 |
·RAPD技术 | 第23-24页 |
·SSR技术 | 第24页 |
·AFLP技术 | 第24-25页 |
·反向点迹杂交 | 第25页 |
·Real-time PCR | 第25页 |
·DNA芯片 | 第25-26页 |
·分子技术在植物寄生线虫诊断中的应用 | 第26-34页 |
·RFLP的应用 | 第26-27页 |
·PCR的应用 | 第27-29页 |
·RAPD-PCR的应用 | 第29-30页 |
·多倍PCR的应用 | 第30-33页 |
·AFLP的应用 | 第33-34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34-36页 |
第二章 我国小麦上孢囊线虫的发生危害调查 | 第36-5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6页 |
·调查材料 | 第36页 |
·孢囊线虫的分离 | 第36页 |
·直接解剖观察 | 第36页 |
·调查结果 | 第36-49页 |
·各地禾谷孢囊线虫前期调查结果 | 第36-42页 |
·青海省禾谷孢囊线虫发生的调查结果 | 第42-47页 |
·青海省其它样品的调查结果 | 第47-49页 |
·讨论 | 第49-50页 |
第三章 郑州小麦孢囊线虫rDNA-ITS分子特征分析 | 第50-5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0-52页 |
·孢囊线虫的来源和分离 | 第50页 |
·孢囊线虫DNA提取 | 第50-51页 |
·PCR扩增 | 第51页 |
·rDNA-ITS片段的测序及数据分析 | 第51页 |
·阴门锥玻片的制作 | 第51-5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2-57页 |
·rDNA-ITS的PCR扩增结果 | 第52页 |
·序列分析结果 | 第52-53页 |
·分离孢囊线虫初步观察 | 第53-57页 |
·讨论 | 第57-58页 |
第四章 小麦根际孢囊线虫rDNA-ITS分子特征分析 | 第58-9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8页 |
·线虫材料 | 第58页 |
·酶及主要试剂 | 第58页 |
·主要仪器 | 第58页 |
·方法 | 第58-60页 |
·孢囊线虫DNA提取 | 第58-59页 |
·孢囊线虫rDNA-ITS的PCR扩增 | 第59页 |
·孢囊线虫rDNA-ITS片段的获得 | 第59页 |
·孢囊线虫的RFLP分析 | 第59页 |
·阴门锥玻片的制作 | 第59-60页 |
·孢囊线虫分子鉴定的结果 | 第60-78页 |
·孢囊线虫rDNA-ITS的PCR扩增结果 | 第60-61页 |
·孢囊线虫rDNA-ITS测序结果 | 第61-70页 |
·孢囊线虫RFLP分析结果 | 第70-78页 |
·孢囊线虫遗传系统分析结果 | 第78-83页 |
·分离孢囊线虫初步观察 | 第83-88页 |
·青海CCN群体形态描述 | 第83页 |
·新庄群体形态描述 | 第83-87页 |
·内蒙古CE18群体形态描述 | 第87-88页 |
·讨论 | 第88-90页 |
全文结论 | 第90-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作者简历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