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1页 |
第1章 “三言”成书背景与编者观照 | 第11-16页 |
·矛盾冲突的历史环境—晚明 | 第11-12页 |
·矛盾冲突的“三言”编者—冯梦龙 | 第12-16页 |
·畸人狂士 | 第13-14页 |
·名师治吏 | 第14-16页 |
第2章 “三言”思想内在冲突之表现(一) | 第16-26页 |
·早期儒家之观点:以理节情 | 第16-17页 |
·宋明儒家之观点:尊理灭情 | 第17-19页 |
·“三言”所持之观点:融情入理 | 第19-26页 |
·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情”与“理”的对抗 | 第19-21页 |
·情近于淫,而淫实非情:“情”与“欲”的纠缠 | 第21-22页 |
·好色不乱真英豪:理对欲的整合 | 第22-26页 |
第3章 “三言”思想内在冲突的表现(二) | 第26-36页 |
·义利之辨 | 第26-30页 |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之际的义利论 | 第26-28页 |
·存天理,灭人欲:宋明理学的义利论 | 第28-29页 |
·义利统一:明代新兴思潮的义利论 | 第29-30页 |
·“三言”所持之观点 | 第30-36页 |
·肯定好货慕利 | 第30-32页 |
·反对唯利是图 | 第32-33页 |
·提倡义利合一 | 第33-36页 |
第4章 “三言”思想冲突出现的原因探析 | 第36-40页 |
·人类社会化的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 | 第36-37页 |
·中国传统文士价值取向的影响 | 第37-40页 |
第5章 化合“三言”思想冲突的途径:因果报应 | 第40-46页 |
·因果报应之说介绍 | 第40-41页 |
·因果报应情节在“三言”中的作用 | 第41-44页 |
·化合情礼之冲突 | 第41-42页 |
·调节义利之矛盾 | 第42-44页 |
·设置因果报应情节的目的:教化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