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犯和累惯犯暴力态度的比较研究
| 缩略语表 | 第1-10页 |
| 中文摘要 | 第10-13页 |
| 英文摘要 | 第13-16页 |
| 前言 | 第16-18页 |
| 文献回顾 | 第18-45页 |
| 1 犯罪 | 第18-26页 |
| ·犯罪的相对性 | 第18-19页 |
| ·犯罪人 | 第19-20页 |
| ·法规范角度犯罪人(狭义犯罪人) | 第19-20页 |
| ·超法规范角度犯罪人(广义犯罪人) | 第20页 |
| ·犯罪人分类 | 第20-26页 |
| ·真正犯罪人 | 第22-24页 |
| ·亚犯罪人 | 第24-25页 |
| ·落法者 | 第25-26页 |
| 2 暴力犯罪 | 第26-35页 |
| ·暴力犯罪的机制 | 第26-32页 |
| ·暴力犯罪的生物学观点 | 第26-27页 |
| ·暴力犯罪的人格理论 | 第27-28页 |
| ·暴力犯罪的智力理论 | 第28-29页 |
| ·暴力犯罪的认知理论 | 第29-30页 |
| ·暴力犯罪的环境理论 | 第30-32页 |
| ·罪犯暴力危险性评估 | 第32-35页 |
| ·罪犯暴力危险性评估历史 | 第32-33页 |
| ·罪犯暴力危险性评估工具 | 第33-35页 |
| 3 态度 | 第35-42页 |
| ·内隐态度 | 第35-36页 |
| ·双重态度模型 | 第36-38页 |
| ·双重态度模型的理论来源 | 第36-37页 |
| ·双重态度模型理论的基本观点 | 第37-38页 |
| ·内隐态度的研究方法 | 第38-42页 |
| ·内隐联想测验 | 第38-39页 |
| ·Go/No-Go联想测验 | 第39-40页 |
| ·直接情绪西蒙测验 | 第40-41页 |
| ·态度启动模式 | 第41-42页 |
| 4 小结 | 第42-45页 |
| 正文 | 第45-74页 |
| 1 实验设计 | 第45-50页 |
| ·问题提出 | 第45-46页 |
| ·研究方案 | 第46页 |
| ·理论基础 | 第46页 |
| ·研究假设 | 第46页 |
| ·研究内容 | 第46页 |
| ·研究设计 | 第46-49页 |
| ·研究对象 | 第46-47页 |
| ·研究方法 | 第47-49页 |
| ·统计学处理 | 第49-50页 |
| 2 内隐暴力态度实验范式的筛选 | 第50-59页 |
| ·引言 | 第50页 |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50-52页 |
| ·研究对象 | 第50页 |
| ·研究材料 | 第50-51页 |
| ·研究方法 | 第51-52页 |
| ·研究程序和仪器设备 | 第52页 |
| ·数据处理 | 第52页 |
| ·结果 | 第52-55页 |
| ·IAT结果 | 第52-54页 |
| ·AAP结果 | 第54-55页 |
| ·直接测量结果 | 第55页 |
| ·讨论 | 第55-59页 |
| ·IAT实验范式的讨论 | 第56-57页 |
| ·AAP实验范式的讨论 | 第57-59页 |
| 3 激情犯与累惯犯暴力态度的比较 | 第59-72页 |
| ·引言 | 第59页 |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59-61页 |
| ·研究对象 | 第59页 |
| ·研究材料 | 第59-60页 |
| ·研究方法 | 第60页 |
| ·研究程序和仪器设备 | 第60页 |
| ·数据处理 | 第60-61页 |
| ·结果 | 第61-68页 |
| ·内隐态度测验的结果 | 第61-65页 |
| ·CSPQ~(PC)结果 | 第65-67页 |
| ·访谈结果 | 第67页 |
| ·内隐暴力态度和外显暴力态度的相关 | 第67-68页 |
| ·讨论 | 第68-72页 |
| ·激情犯外显与内隐暴力态度 | 第68-69页 |
| ·累惯犯外显与内隐暴力态度 | 第69-70页 |
| ·探讨激情犯和累惯犯暴力态度的意义 | 第70-72页 |
| 小结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 附录一 描述行为词语的评分问卷 | 第78-79页 |
| 附录二 描述性格词语的评分问卷 | 第79-80页 |
| 附录三 词语再认 | 第80-81页 |
| 附录四 直接测量问卷 | 第81-82页 |
| 附录五 内隐联想测验示例 | 第82-83页 |
| 附录六 态度启动模式示例 | 第83-84页 |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