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2-28页 |
第1章 媒体表达侵害公共秩序的主要类别 | 第28-52页 |
1.1 社会生活中侵害公共秩序的谣言 | 第28-34页 |
1.1.1 地震、爆炸、生化等恐怖信息谣言 | 第29-31页 |
1.1.2 食品、疾病(药品)及人身安全谣言 | 第31-33页 |
1.1.3 社会性突发事件中的谣言 | 第33-34页 |
1.2 虚假商业宣传与虚假金融、证券信息类媒体表达 | 第34-40页 |
1.2.1 虚假商业宣传类媒体表达 | 第35-38页 |
1.2.2 虚假金融、证券信息类媒体表达 | 第38-40页 |
1.3 涉宗教、民族(种族)类媒体表达 | 第40-46页 |
1.3.1 冒犯宗教 “神圣”人物引发社会冲突 | 第40-42页 |
1.3.2 煽动种族歧视或仇恨酿成悲剧 | 第42-44页 |
1.3.3 侵害民族风俗习惯引发社会冲突 | 第44-46页 |
1.4 伪科学、迷信等类别信息的媒体表达 | 第46-51页 |
1.4.1 伪医疗、伪保健类媒体表达损害公众生命健康 | 第46-50页 |
1.4.2 迷信、邪教信息之媒体表达侵蚀公共秩序 | 第50-51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2章 侵害公共秩序的谣言之法律(刑法)规制 | 第52-79页 |
2.1 《刑法》中相关罪名设置及入其罪标准 | 第52-57页 |
2.1.1 可用来规制侵害公共秩序的谣言的罪名 | 第52-53页 |
2.1.2 恪守谣言入罪的三条标准 | 第53-57页 |
2.2 “诽谤罪”之 “但书”适用问题分析 | 第57-65页 |
2.2.1 “自诉”转 “公诉”的具体标准 | 第58-60页 |
2.2.2 “公诉”标准的司法实践考察 | 第60-63页 |
2.2.3 “但书”标准中法理困境再评价 | 第63-65页 |
2.3 网络空间之 “寻衅滋事罪”适用问题分析 | 第65-73页 |
2.3.1 网络 “辱骂、恐吓”不宜适用寻衅滋事罪 | 第66-69页 |
2.3.2 编造、散布虚假信息不宜适用寻衅滋事罪 | 第69-73页 |
2.4 设置 “煽动扰乱公共秩序(骚乱)罪” | 第73-78页 |
2.4.1 “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罪”设置有不当之处 | 第74-75页 |
2.4.2 设置 “煽动扰乱公共秩序(骚乱)罪” | 第75-7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3章 虚假商业宣传、虚假证券信息类媒体表达法律规制 | 第79-108页 |
3.1 规制 “虚假广告”的立法现状 | 第79-82页 |
3.1.1《广告法》等禁止虚假广告 | 第79-80页 |
3.1.2 关于虚假广告的处罚规定 | 第80-82页 |
3.2 虚假的代言人广告之法律规制 | 第82-89页 |
3.2.1 泛滥之原因:旧《广告法》等立法缺失与监管缺位 | 第83-85页 |
3.2.2 新《广告法》对代言人广告作出了严格规范 | 第85-87页 |
3.2.3 根治虚假的代言人广告:普法与民众监督 | 第87-89页 |
3.3 网络 “竞价排名”的法律规制 | 第89-93页 |
3.3.1 “竞价排名”是广告属于常识 | 第89-90页 |
3.3.2 搜索公司有内容审核义务 | 第90-92页 |
3.3.3 搜索公司有广告标识义务 | 第92-93页 |
3.4 商业型网络水军炒作的法律规制 | 第93-100页 |
3.4.1 “诋毁型”与 “删帖型”炒作的法律规制 | 第94-95页 |
3.4.2 事件营销型炒作与 “非法经营罪”适用 | 第95-98页 |
3.4.3 将事件营销型炒作纳入广告范畴管理 | 第98-100页 |
3.5 虚假证券信息类媒体表达的法律规制 | 第100-106页 |
3.5.1 我国法律禁止媒体传播虚假的证券信息 | 第101-103页 |
3.5.2 依法规制虚假证券信息类媒体表达 | 第103-10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4章 涉种族(民族)、宗教类媒体表达的法律规制 | 第108-135页 |
4.1 涉种族歧视或仇恨类媒体表达的国际规制经验 | 第108-116页 |
4.1.1 涉种族歧视或仇恨言论的国际规范及其案例 | 第109-111页 |
4.1.2 美国:对涉种族歧视或仇恨言论持宽容态度 | 第111-113页 |
4.1.3 德国、新加坡:严厉规制种族歧视或仇恨言论 | 第113-116页 |
4.2 法律规制 “亵渎宗教”类媒体表达的国际经验 | 第116-124页 |
4.2.1 西方主要国家:法律不禁止媒体 “亵渎宗教” | 第117-119页 |
4.2.2 伊斯兰世界:法律严厉禁止 “亵渎宗教”言论 | 第119-121页 |
4.2.3 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禁止媒体 “亵渎宗教” | 第121-122页 |
4.2.4 “亵渎宗教”类媒体表达法律规制的复杂性 | 第122-124页 |
4.3 我国 “亵渎宗教”类媒体表达规制: “因俗制宜” | 第124-128页 |
4.4 依法规制侵害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类媒体表达 | 第128-134页 |
4.4.1 我国法律法规中的相关规定 | 第129-130页 |
4.4.2 相关媒体表达规制的启示 | 第130-132页 |
4.4.3 法律规制的困境与反思 | 第132-13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34-135页 |
第5章 媒体表达的舆论调节与媒体自律 | 第135-155页 |
5.1 伪医疗、伪保健类媒体表达的舆论调节与媒体自律 | 第135-142页 |
5.1.1 法律难以有效规制各种伪医疗、伪保健类媒体表达 | 第135-136页 |
5.1.2 通过舆论监督来遏制或边缘化其危害 | 第136-139页 |
5.1.3 以专业理想和专业素养抵御资本侵蚀 | 第139-142页 |
5.2 通过信息发布遏制谣言对公共秩序的侵害 | 第142-148页 |
5.2.1 普遍社会恐惧与社会传播系统紊乱导致谣言泛滥 | 第142-145页 |
5.2.2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压缩谣言滋生空间 | 第145-147页 |
5.2.3 改进突发事件信息发布策略以遏制谣言 | 第147-148页 |
5.3 媒体表达应努力避免伤害宗教情感 | 第148-154页 |
5.3.1 世界各国(地区)媒体职业道德要求尊重宗教 | 第149-151页 |
5.3.2 政治人物的呼吁及部分媒体的坚守 | 第151-152页 |
5.3.3 我国相关职业道德建设的方向 | 第152-15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54-155页 |
结语 | 第155-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68页 |
致谢 | 第168-1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