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

国风文化对日本平安时代教育的影响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绪论第12-34页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第12-16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7页
    三、相关概念界定第27-30页
    四、主要研究内容第30-31页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31-32页
    六、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第32-34页
第一章 国风文化的形成及其特征第34-48页
    第一节 国风文化形成的条件第34-40页
        一、“和魂汉才”主张为国风文化的形成奠定重要的思想基础第35-36页
        二、锁国政策与摄关政治为国风文化的形成提供适宜的内外环境第36-37页
        三、假名文字的创造为国风文化的形成提供必要的载体第37-40页
    第二节 国风文化的主要特征第40-47页
        一、日本民族性的彰显第40-41页
        二、鲜明的贵族特色以及与之相伴的封闭与保守第41-42页
        三、浓厚的主情主义色彩第42-43页
        四、“和汉”文化的融合与创新第43-46页
        五、女性文化角色从边缘到主流第46-47页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二章 以汉学为主要内容的官学教育的衰落第48-65页
    第一节 国风文化对官学儒学教育的冲击第49-56页
        一、国风文化对唐风文化的扬弃——官学儒学教育文化基础的变革第49-51页
        二、政治领域“唐风一边倒”的终结——官学儒学教育政治基础的丧失第51-52页
        三、官学儒学教育的式微第52-56页
    第二节 国风文化对官学汉诗文教育重要性的削弱第56-64页
        一、国风文化对“文章经国”治国理念的架空第56-59页
        二、国风文学对汉诗文政治地位的排挤第59-60页
        三、官学汉诗文教育的衰落第60-64页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三章 官方专门教育权威向个人的迁移及专门教育的家学化第65-99页
    第一节 典药寮医学教育权威的下降及医学教育的家学化第65-76页
        一、国风化风潮中隋唐医学的日本化第66-70页
        二、典药寮医学教育权威的下降与医官考试制度的中落第70-73页
        三、和气、丹波两氏医官职位的世袭及权威地位的确立第73-75页
        四、医学教育的家学化第75-76页
    第二节 阴阳寮个人权威主义的盛行与阴阳道的家学化第76-88页
        一、平安时代阴阳道的日本化第77-84页
        二、贺茂、安倍两氏对阴阳寮官职的世袭独占第84-87页
        三、以贺茂、安倍两氏为中心的阴阳寮个人权威主义的盛行第87页
        四、阴阳道的家学化第87-88页
    第三节 音乐教育机构的更迭与音乐教育封闭保守特征的形成第88-98页
        一、国风文化的一朵绚丽之花——音乐的国风化第89-91页
        二、音乐的国风化与音乐教育机构的新设第91-93页
        三、音乐的国风化与雅乐寮音乐教育职能的终结第93-94页
        四、贵族文化的封闭保守与音乐教育封闭保守特征的形成第94-98页
    本章小结第98-99页
第四章 贵族教育的百花齐放第99-124页
    第一节 政治的国风化与贵族私学和博士家学的勃兴第100-108页
        一、政治的国风化第100-101页
        二、贵族私学的勃兴与日本本土知识的融入第101-105页
        三、博士家学的兴起与教育内容的“和汉”融合第105-108页
    第二节 国风文化与贵族家庭教育的繁荣第108-123页
        一、浓厚的国风文化氛围与平安贵族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第108-109页
        二、贵族家庭教育内容“和风化”的推进第109-113页
        三、国风文化对贵族家庭女子教育的浸染第113-123页
    本章小结第123-124页
第五章 佛教的日本化与僧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第124-162页
    第一节 国风化风潮中平安佛教的日本化第125-131页
        一、平安时代以前的日本佛教发展概况第125-126页
        二、平安佛教的日本化第126-131页
    第二节 天台宗最澄僧侣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实践的系统化第131-145页
        一、天台宗的创立及最澄教义主张的日本化创新第131-137页
        二、最澄基于教义主张的僧侣教育理论创新第137-139页
        三、最澄僧侣教育实践的系统化第139-142页
        四、最澄僧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第142-145页
    第三节 真言宗空海僧侣培养体系的完备与教育实践创新第145-160页
        一、真言宗的创立及空海独特的教义理论体系的形成第145-152页
        二、空海以护国为目的的僧侣培养体系的完备第152-156页
        三、空海基于佛性平等思想基础上的教育实践创新第156-157页
        四、空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第157-160页
    本章小结第160-162页
第六章 国风文化在日本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及意义第162-173页
    第一节 促进平安时代教育的民族自觉与兼容性特征的形成第162-166页
        一、对平安时代教育的民族自觉的唤起第162-163页
        二、对平安时代教育兼容性特征“和魂汉才”形成的促进第163-166页
    第二节 为近代教育“和魂洋才”指导思想的确立奠定基础第166-170页
        一、从“和魂汉才”到“和魂洋才”的历史必然性第166-168页
        二、近代教育“和魂洋才”指导思想的确立及其影响第168-170页
    第三节 国风文化在日本教育发展进程中的意义第170-173页
参考文献第173-182页
致谢第182-18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84页

论文共1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单点登录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下一篇:媒体表达侵害公共秩序的主要类型及其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