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补偿机制设计和保障制度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10页 |
·失地农民补偿问题的历史沿革 | 第8-9页 |
·中国失地农民补偿面临的问题 | 第9页 |
·失地农民补偿原因问题探析 | 第9-10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的理论、应用价值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6-18页 |
·系统分析方法 | 第16页 |
·实证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第16-17页 |
·比较研究方法 | 第17页 |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第17页 |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 第17-18页 |
2 失地农民补偿的基本理论 | 第18-27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19页 |
·失地农民 | 第18页 |
·失地农民补偿 | 第18页 |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城镇化过程中的必由之路 | 第19-20页 |
·中国失地农民现状 | 第20页 |
·失地农民补偿需求 | 第20-21页 |
·失地农民补偿机制评价 | 第21-27页 |
·国外补偿方式及标准 | 第21-22页 |
·国内失地补偿的模式 | 第22-24页 |
·现有补偿模式比较 | 第24-25页 |
·国内失地农民补偿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25-27页 |
3 失地农民补偿意愿的实证研究 | 第27-30页 |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 第27-30页 |
·数据来源及样本情况 | 第27页 |
·模型变量选取及模型设定 | 第27-28页 |
·模型回归结果 | 第28-30页 |
4 失地农民补偿保障的政府行为分析 | 第30-39页 |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0-31页 |
·层次分析法介绍 | 第31-32页 |
·失地农民补偿AHP模型 | 第32-37页 |
·北京门头沟区失地农民补偿模式实证分析 | 第37-39页 |
·门头沟区的基本情况 | 第37页 |
·门头沟区的主要指标 | 第37-38页 |
·与当前情况对比分析 | 第38-39页 |
5 中国失地农民补偿机制设计 | 第39-45页 |
·失地农民补偿保障原则 | 第39-40页 |
·征地过程研究 | 第40-41页 |
·公用开发征用过程分析 | 第40页 |
·商业开发征用过程分析 | 第40-41页 |
·失地农民补偿机制分析 | 第41-45页 |
·基本假设 | 第41-42页 |
·公用开发征用博弈分析 | 第42-44页 |
·商业开发征用博弈分析 | 第44-45页 |
6 政策建议 | 第45-47页 |
·制定公平合理的失地农民补偿标准 | 第45页 |
·建立全方位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 第45页 |
·建立科学的补偿机制,保障补偿政策到位 | 第45-46页 |
·建立多模式补偿模式 | 第46-47页 |
7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