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复极高频波的检测、诊断与心脏猝死预测系统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1页 |
·心脏猝死 | 第14-16页 |
·心脏猝死 | 第14页 |
·历史背景 | 第14-15页 |
·心脏猝死的机制 | 第15页 |
·心脏猝死的特点和危害性 | 第15-16页 |
·心脏猝死风险预测的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国外现状 | 第16-17页 |
·国内现状 | 第17-19页 |
·心脏猝死风险预测方法及其局限性 | 第19-23页 |
·左室射血分数 | 第19-20页 |
·心电图 | 第20-21页 |
·长程动态心电图记录 | 第21-22页 |
·运动测试和功能状态 | 第22页 |
·压力感受器敏感性 | 第22-23页 |
·心室复极高频波及其研究的意义 | 第23-27页 |
·心室复极高频波的发现及定义 | 第23页 |
·心室复极高频波的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心室复极与心脏猝死 | 第24-25页 |
·高频心电成分研究的意义 | 第25-26页 |
·心室复极高频波研究的意义 | 第26-27页 |
·本论文工作 | 第27-29页 |
·研究的内容、目标和关键问题 | 第27-28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8页 |
·特点与创新 | 第28-29页 |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2章 心室复极高频波的电生理基础探讨 | 第31-42页 |
·概述 | 第31页 |
·心电产生的原理 | 第31-35页 |
·静息电位 | 第31-32页 |
·动作电位 | 第32-33页 |
·除极与复极的电偶学说 | 第33-34页 |
·容积导电 | 第34-35页 |
·心脏起搏传导系统 | 第35-38页 |
·窦房结 | 第36页 |
·结间束与房间束 | 第36页 |
·房室交界区 | 第36-37页 |
·心室内传导束 | 第37-38页 |
·浦肯野纤维 | 第38页 |
·副传导束 | 第38页 |
·心脏激动传导 | 第38页 |
·心电向量 | 第38-39页 |
·心房以及心室晚电位 | 第39页 |
·心室复极高频波电生理研究 | 第39-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3章 心室复极高频波体表检测的关键技术 | 第42-65页 |
·生物医学信号的特点 | 第42-44页 |
·产生生物医学信号的系统的特点 | 第42-43页 |
·生物医学信号源的特点 | 第43页 |
·生物医学信号传输介质的特点 | 第43页 |
·生物医学信号的特点 | 第43-44页 |
·心室复极高频波信号的特点 | 第44页 |
·干扰及噪声 | 第44页 |
·零相位滤波 | 第44-46页 |
·低通滤波 | 第46-48页 |
·50Hz及其谐波滤除 | 第48-52页 |
·基线漂移的消除 | 第52-55页 |
·小波域维纳滤波 | 第55-64页 |
·维纳滤波 | 第56-58页 |
·小波变换 | 第58-60页 |
·多尺度分析 | 第60-62页 |
·小波域维纳滤波 | 第62-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4章 心室复极高频波检测系统的硬件设计 | 第65-86页 |
·系统概述 | 第65-67页 |
·系统设计要求 | 第65-66页 |
·系统总体结构 | 第66-67页 |
·信号获取与放大 | 第67-70页 |
·体表电极 | 第67页 |
·电极位置 | 第67-68页 |
·放大电路 | 第68-70页 |
·数据采集与无线传输 | 第70-78页 |
·16位ADC芯片AD976 | 第70-72页 |
·FIFO芯片IDT7207 | 第72-74页 |
·微处理器芯片STC89LE54RD+ | 第74-75页 |
·无线传输芯片nRF2401A | 第75-77页 |
·硬件配置与流程 | 第77-78页 |
·无线接收及USB总线 | 第78-84页 |
·USB简介 | 第78-79页 |
·EZ-USB AN2131QC | 第79-80页 |
·USB固件设计 | 第80-81页 |
·USB驱动程序 | 第81-84页 |
·系统安全 | 第84-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5章 心室复极高频波检测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86-94页 |
·总体架构 | 第86-87页 |
·数据读取与USB控制 | 第87-88页 |
·接口显示及测量 | 第88-89页 |
·文件操作 | 第89页 |
·数据压缩存储 | 第89-93页 |
·概述 | 第90页 |
·QRS波检测与信号分段 | 第90-91页 |
·周期一致化 | 第91页 |
·预测 | 第91-92页 |
·量化与编码 | 第92页 |
·心电周期的编码 | 第92-93页 |
·实验结论 | 第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6章 实验结果与若干病理研究 | 第94-104页 |
·实验结果 | 第94-99页 |
·动物实验 | 第94-97页 |
·人体实验 | 第97-99页 |
·心室复极高频波的相关病理研究 | 第99-103页 |
·室性心动过速前期的心室复极高频波变化 | 第99-100页 |
·心肌梗塞病人与健康人群各波间期差异 | 第100-103页 |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8页 |
·结论 | 第104-105页 |
·展望 | 第105-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21页 |
附录1 系统相关图片 | 第121-123页 |
附录2 PTB诊断心电数据库测量结果 | 第123-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1页 |